来源:商办互联
十一马上就要到了,前几天的“YOUNG起来”2021北京热点商务楼宇秋季展示交流会也圆满落下了帷幕,紧张的工作状态暂时放缓,想一想能在7天假期里陪孩子玩耍,心情无比美丽。
不知各位的假期是如何安排的,我在这个假期里还有另外一件事——看房。
之前在08年买房时没经验,买了个高区、西向、视野好,但却是带飘窗的腰线房,结果住进去后才发现问题,这么多年一直无法根治渗雨的问题。如今换房要多花的钱也算是为当初的稚嫩交学费了。
通过之前的看房经历,有这样几点感触。
首先,看房这事,中介平台上看的照片再好,也得脚踏实地的去走走,多户型的参展对比,如果能进入到业主沟通群那就更有利于深入了解。很多小区外在看起来环境不错,交通位置都还可以,但是实际到房屋内部,可以看到很多不足,例如厨房窗户是与客厅相连、房屋紧邻马路开窗后噪音大等等,没有哪套房子是完美的(除非你特有钱),主要还看买房人在意哪些细节了。
当然,再挑二手房的同时,我也假装有钱人关注了下新房,四千万起步的那种。在对这些新房了解的过程中,深深的对很多传统房产类媒体的生存感到担忧。因为现在很多新盘都直接委托“链家”这样市场占有率较大的中介来协助卖房,每套房的价格在销售中心买和在中介买是一样的。“链家”在住宅市场中的影响力不用多说,既然中介手中有大量潜在客源,那除主流媒体平台,就根本不需要在其他媒体上做过多广告投放了。
你可以感慨现在的开发商太务实,不注重品牌打造,弄得很多人的饭碗都没了,但现实就是这样,房地产开发利润在降低,谁能高效带来收益,谁就有市场。
从住宅回归到写字楼市场,客户依旧还是那些数量,新增供应虽然在未来几年内或逐渐减少,但供大于求的局面显然是短期内无法改变的。当市场由“增量”向“存量”过度时,提升产品力,从而为招商助力,无疑是行业共识。
提升产品力是需要真金白银的,接下来把钱如何用在刀刃上才是关键。正如我上面所说的,很多小区内部环境确实不错,但真正天天住在里面的房屋格局却是里出外进,浪费面积很多,这样的商品房如果不是赶上房价持续上涨的那个阶段,肯定是不好卖的。
写字楼同样,不论你的项目有多老,在提升的过程中首先要满足客户当下的使用需求,例如办公网络、电梯、卫生间。
老楼有老楼的劣势,如层高等硬性条件无法改变,当初建造之时也是赶在市场上升周期,不愁租,不曾为之后的升级改造预留太多发挥余地;老楼也有老楼的好,通常都占据着核心区位,交通和商务配套都很成熟。我们不必和新晋项目作对比,和自己比,能在基础服务内容上提升段位,就很成功。
还有,特别重要的一点,当我们在追求智能化办公场景时,“人”的服务要素始终不能缺少。
上班这些年,在很多写字楼内都办公过,发现同事对写字楼的评价中,物业团队的服务水平占了很大比例。对于有些老项目,电梯等候时间长、卫生间稍有异味,通常客户还能暂时忍耐,但是如果物业人员不会正常的沟通交流,会引起大家极度反感。
有时这不免让人思考一个问题,他们上面的领导就感觉不到吗?我觉得是有这种可能的,就算有感觉也是微乎其微的。
所以这就需要楼宇管理者在俯瞰全局、统筹规划时,放低视角,以用户身份发现问题,并且,在发现问题后,首先自己要接纳问题,而不仅是追责。某个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或某个服务事项的问题,不是独立个体的,它涉及到一个服务体系的。在解决问题之前,先要平和的接受问题,才能做出系统性调整。
想买到称心的房子,不看个十几套是不行的,想让自己管理的楼宇持续带来稳定收益,不脚踏实地的走几遍,是很难发现重点问题的。自身的进步不必担心埋没,好的服务总会有人买单。
好了,假期就要到了,不说那么多了,借用老潘的一句名言做个结尾吧,“判断一个市场,不要用眼睛看,不要用耳朵听,要用鼻子去闻。”此话什么意思,品品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