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楼迷主办:京沪写字楼网欢迎您!本站信息免费为您提供!    客服热线:021-31007692

全国统一24小时热线

130-0218-6579
戴德梁行魏东:迎接“双碳”时代,这些是商务写字楼必须要知道的
发布时间:2021-08-13    1100浏览 写字楼讯

来源:商办互联


2020年的9月,我国定下了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这是《巴黎协定》后第一个长期气候目标,而这之后双碳也成了经常被强调的一个词,许多行业开始向双碳目标努力,节能减排、使用清洁能源、研发新技术。

一时间,双碳引起广泛讨论,热度居高不下,虽然人们知道这对中国的未来发展进程具有重要战略影响力,但是对于社会生产生活,以及在商办市场中的提升价值,知之甚少。为此,近期我们特邀 戴德梁行北区研究部主管 魏东女士,为我们带来双碳于地产领域未来发展的观点解读。

碳达峰、碳中和指的是什么?

为什么我们一直在强调它?

碳中和是一个学术名词,指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碳,被人为努力和自然过程所吸收,最终达到排放和吸收相抵消的零排放。而碳达峰,是指在某一个时间节点,二氧化碳排放量不再增长,达到一个峰值后持续回落,直至达到碳中和的目标。

自上世纪中期以来,我们人类对全球气候的影响就非同一般,这种影响直接导致温室气体的大规模排放以及全球气候的剧变。

2018年,中国与能源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已达到98亿吨,居世界首位,2019年,我国的能源消费总量相当于48.6亿吨煤的燃烧量,与1980年相比,增长率超过700%。这个数字是相当惊人的。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的经济正在飞速增长,而伴随其后的是以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化石燃料的燃烧,以及来自农业、工业、森林砍伐造成的二氧化碳和甲烷的排放在持续上升,这些温室气体的增多带来的气温上升,会导致海平面上升、冰川融减,自然生态上的变化对人们生活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进而影响着经济发展。

推动双碳,房地产势在必行

联合国发布的《2020 全球建筑现状报告》中指出,尽管 2019 年全球建筑能耗在年度基础上保持稳定,但住宅建筑、非住宅建筑,以及建筑行业的能源消耗却占到了全球能源消耗的35%,相关的碳排放占据着总量的38%。包括写字楼在内的建筑在能耗和碳排放量上,可以有很大的改善空间。

全球工业能源消耗和与能源有关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2019 年)

多年来,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增长,建筑的能源消耗也相应攀高。预计未来10年,中国的建筑总体量将占全球的一半。每年新增建筑建筑面积可达20亿平米,这一数字是整个伦敦面积的1.3倍,减少中国建筑的能耗和碳排量,采取进一步行动,对实现碳中和、营造舒适的城市发展环境将至关重要。

双碳在推进过程中遇到的难题

对于房地产而言,减少碳排放的途径包含减少大规模新建、最优化利用现有建筑、在建筑材料以及建造技术上实施低碳、利用智能科技提高建筑运营效率等。

关于在运营的写字楼碳排放,按能源使用的角度来看,除不受调控的碳排放内容外,照明、制冷、供暖,是三大能耗点。

然而对于很多写字楼而言,每年在供暖和制冷上产生的碳排放量很相似 , 所以增加建筑供暖、制冷均衡性的能效措施非常具有挑战性。通过减少建筑结构热损耗,或提高日光吸收的能效措施,会降低空间供暖产生的碳排放,同时也会增加制冷产生的碳排放。同样,通过增加热损耗或降低日光吸收的措施,将减少制冷产生的碳排放,但将增加供暖产生的碳排放,实际影响可能会非常小。

如果将视线聚焦于北京这样的一线城市,你会发现在很多核心商圈内都坐落着不少的老项目,这些项目往往在机电、新风系统方面都已无法和新入市项目比较,它们的能耗和碳排放量都较高。如果仅仅依靠少许的激励政策,是不足以提升业主方的管理意识的。因为对于一栋写字楼而言,任何一项有关硬件方面的提升,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与时间,且在改造之后,不会产生立竿见影的回报。提升房企的长周期资管意识,开放、完善交易市场,或将进一步推动双碳在地产领域中的进程。

此外,关于碳排放,可以细分为多种类别,有占主力的能源、工业碳排放,也有波动性比较大的交通碳排放、点多面广的居民碳排放等。每种类别的碳排放本身的强度特性各不相同,与经济发展、社会生活的关联程度各不相同,节能降碳的方法效用更是千差万别。如果没有一套数字化智能双碳监测系统,就无法针对每一类碳排放对症下药,实现精准降碳。

碳排放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虽然关于在地产领域的推动还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不过可喜的是,伴随写字楼市场的健康发展,以及疫情推动人们在健康建筑方面的思考,我们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写字楼,加入到绿色建筑认证的行列中,例如上海,截止到2021年一季度,绿色写字楼已经达到了801万平米,面积已增至2015年的2.4倍。希望通过典型市场的健康发展,可以引发更多行业高层对绿色建筑,对双碳等内容的意识提升,最终能为企业,为社会的长足发展带来更多助力。


全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