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商办互联
昨日,纳什空间被曝在今年年初集中爆发出现一系列拖欠房租、拖延押金等字样的投诉,房东和租户投诉达上百条,而仅20件投诉得到有效解决。投诉原因集中于拖欠房租、退租押金逾期未返还等两个主要问题,投诉地区集中发生在北京、上海,天津也被提及。
作为联合办品牌第一阵容的纳什空间,是国内首个资产运营规模突破100万㎡的联合办公品牌,在去年3月获批了联合办公领域第一单ABS,并在上个月发布的《中国联合办公行业白皮书》中的“2019联合办公品牌综合竞争力”中排名第四,从数据表层来看,战绩还是不错的。
纳什空间现在因为“钱紧”被投诉缠身,不免让人唏嘘,同时,我们也看到了疫情当下的联合办公暴露出的问题。
二房东模式生存堪忧
一提到“二房东”这仨字,联合办公品牌都十分忌讳,但不得不说,租赁业务现在还依然是各大空间运营商的主要营收点,至于其他的增值服务,其变现能力还处于探索尝试中。
在当下疫情阶段,很多业务的无法顺利开展,让很多企业都受到巨大冲击,尤其是小微企业,资金储备不足、业务线路单一,为了企业长期存活,在办公成本上下手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不断有客户退租,同时又没有新客户填充进来,而付给业主的钱还要照常,正向现金流的锐减,在考验着很多空间运营商。
疫情期间,虽然相关政府机构已经发布关于支持企业应对疫情稳定发展的若干措施,其中也有鼓励办公楼宇对企业进行租金适当减免的内容,但真正落实到写字楼业主的扶持政策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更多的内容则是针对企业的,写字楼市场整体都在承压。
相应地,写字楼给予客户和空间运营商的租金减免政策也就难落地,一端是入驻联合办公空间的小微企业在不能正常复工的压力之下发出退租、减租的诉求;一端是大业主们依旧在催促联合办公企业交付租金。除了两者的“夹击”外,疫情催生下的远程办公也将联合办公企业的生存空间进行了再次压缩。重资产投入,强依赖现金流的“二房东”们,在遭受三面夹击。
资本市场对联合办公的态度日趋谨慎
小米雷军曾说过,站在风口上,猪都会飞。然而风口也是有保质期的。
去年wework上市之路颇为坎坷,估值从470亿美元一路下跌,创始人出局,孙正义也被拽下了投资神坛;而国内的优客工场,在去年向美国SEC提交了招股书申请上市之后,目前也没有任何进展,轰轰烈烈的上市之举,更像是一次品牌公关。
在经过一轮共享经济、双创潮之后,投资者对于联合办公的市场前景越来越理性。在租赁灵活、场景体验好的背后,人们也看到了产品同质化、单店营收能力不强、过于依赖资本市场等问题。
在疫情当下,企业办公需求发生改变,人们在努力适应远程办公的同时,办公市场整体租赁需求在发生改变,投资者越来越谨慎,未来各家融资渠道会受影响,谁的“云”实力强,谁的服务输出能力强,谁就更容易获得资本青睐。
轻资产管理能力强的运营商,有危也有机
当下阶段,空间服务已不能止于物理空间。腾讯会议、钉钉、飞书、Boom等软件正被企业广泛使用,然而在使用中,也会有很多待提升的地方,那么面对客户的线上办公需求,联合办公运营商是否能提供些赋能呢?
在往常,很多输出服务能力强的联合办公品牌都愿意给自己贴上“科技”、“智慧”等标签,当这场疫情到来时,也是检验谁才是真正的智慧办公的时候。之前的产品迭代,是真的在打磨产品还是一直沉寂,拉出来“遛遛”就知道了。
在去年年初,知名会计师事务所“普华永道”宣布尝试“灵活办公”,消息出来后,行业人士普遍认为这种尝试持续性不会太长,也不会对办公市场带来什么影响,企业办公最好的方式还是人与人的面对面,人们需要在良好的办公场景体验中开展生产。
然而现在再看这件事呢?感觉这家企业还是蛮有前瞻眼光的。
疫情的到来,使我们不得不接受灵活办公、线上办公,而且单就疫情本身来看,可能每年冬天都会发生病情传播,所以企业对于新办公方式的使用可能会一直延续下去。
那么在这种经常不能“正式复工”的情况下,使很多企业都在考虑现有办公面积与方式。小企业退租,大企业同样也会有办公成本的考虑。这就非常考验空间运营商的单店运营能力与客户储备能力。
疫情对很多行业都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些影响不全都是不利的。当一些造血能力不足的联合办公逐渐退出市场后,也正是运营能力强劲的空间运营商进行市场开拓的时机。现阶段客户难寻、装修施工难,整层的办公空间退租后,对写字楼招商工作无疑是一大难题,由另一家运营商接手则是较好的选择,那么,接盘者就可以以较为实惠的价格扩张自己的版图。
总体来看,面对此次疫情,不管是联合办公还是写字楼都在积极应对,未来能否保持持久生命力,看的还是品牌背后的运营实力与客户维系能力。线上办公虽然在很多人看来是临时状态,但同样会给我们的消费习惯带来很多“惯性”,为了满足客户的这种“惯性”,我们还可做很多改变,就看你愿不愿意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