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络
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大部分企业只能以员工在家办公的方式应对危机,这难免引发猜想,如果大家都适应了在家办公模式,等疫情解除,还有多少公司会继续租用写字楼?写字楼会不会遭遇大面积退租潮?
从成本支出的角度来看,员工在家办公节省下来的写字楼租金不是一笔小数,尤其是在北上广深这样的大城市,房租贵如油,能省下来当然善莫大焉。
从工作效率方面讨论,员工在家办公相当于抹平了工作与生活之间的界线,996算啥,7117才是在家办公的真实状态,你还不能指责老板心黑,你都整天在家呆着了,还能说啥?
所以无论怎么看,在家办公都是一个稳赚不赔的买卖,应该成为主流办公形态才对。而写字楼的包租公包租婆们,应该哭晕在厕所。
但如果把眼界放宽,又难免发现一些难以解释的现象。
思科早在2000年就已经实现了全员自由办公,去不去公司都不影响处理业务,但思科仍然在北京最豪华的地段租用了昂贵的写字楼。
谷歌、苹果、阿里、腾讯、华为都有自己的远程办公系统,员工在家办公没有任何技术上的障碍,但这些伟大的公司全都热衷于斥巨资建造豪华的办公大楼。
苹果的新总部Apple Park
华为松山湖欧洲小镇
是他们都落伍了还是钱多的没地方花?
过去几年兴起的联合办公,面向的是连整间小办公室都租不起的初创企业。这些企业的员工数量往往不超过十个,或者干脆就是三几个人,按说最适合在家办公,为什么还要画蛇添足地花钱租工位?
WEWORK联合办公空间
这里面的原因想必颇为复杂,不能仅仅按照账面上的成本核算来判断。但我觉得最近在网络领域被热议的网络切片技术可能能在某种程度上破解这一悬案。
在互联网上,各种千奇百怪的业务本来是挤在一条管道上传输的,无论是三蹦子、自行车、驴车、黄包车、老头乐、奔驰车、公交车还是重型卡车,甚至火车,都挤在一条道上。网络只提供尽力而为的服务,车辆能不能顺利达到终点一靠运气二靠抢占能力。
对于运营商来说,依靠复杂的算法去灵活调度带宽资源照顾方方面面的利益只会落得个众口难调出力不讨好的下场。最有效的解决方案,不是冲进一团混沌里面激浊扬清,而是直接干掉问题,在道路上划分出各类交通工具的专用车道,把一个复杂得不可解的问题切分为若干简单可解的问题,把问题的复杂度由乘法转化为加法。
这就是网络切片,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省得神仙打架。
你看各种交通工具混战的场景是不是很像在家办公模式?
你的时间和空间突然实现了高度的对立统一,家事、国事、天下事全都被塞进了一个狭小的范围,孩子哭、老婆骂、视频会议在开挂,至于哪件事情会被优先处理,一看事情的紧急程度,二看挑事的人有多强势。
网上疯传的老师直播被逼疯的段子,其实就是这种窘境的写照。
表面上看,你所有的时间都可以用来工作,还节省了通勤的时间,但这是站在老板角度一厢情愿的想法。站在老婆孩子的角度,啊,亲爱的,你终于可以成天在家呆着干家务、辅导作业、陪玩、陪聊了。
在远程办公的场景下,老板只是一个虚拟的人物,但身边的老婆孩子却是有血有肉有人身攻击能力的猛兽,你觉得你会首先屈服于谁的淫威?
即使你是一个单身汉,有自己独立的房子,当你的屁股坐在床上、不远处放着XBOX、硬盘上还有一堆岛国运动员等着你翻牌的时候,你觉得谁更容易撩拨你的心弦?
在家隔离的这些日子里,你有多少次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听到来自内心的呐喊“我要去公司!我要吃食堂!”,心里没点数吗?
每天在通勤路上奔波确实消耗了大把的时间,但你的时间和空间也被切片了。
在办公的切片里,和工作无关的竞争者自然而然地被隔离,而在居家的切片里,工作的干扰也会被限制在一个微妙的平衡点。
如果连这点微妙的平衡都会被粗暴地破坏,那只能说贵司的工作切片之大不能用正常的标准来衡量。
把一个复杂的问题切分为若干简单的问题,是现实世界中屡试不爽的制胜法宝。切分问题当然会有开销和成本,但是和获得的收益相比,往往可以忽略不计。
现实世界中当然也有全员在家办公的成功案例。比如Gitlab,这几天也因为这个刷了屏。但我想说的是,兵无常势水无常形,程李将兵,谈不上谁对谁错,富士康和谷歌互换管理模式都会死无葬身之地,一个企业到底适合哪种办公模式取决于管理模式,这是由这个企业的基因决定的。每一种管理模式背后的管理成本也因人而异,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彼之蜜糖,汝之砒霜。
在家办公只是远程办公的一种场景,远程办公的终极目标不是为了满足员工待在家里的需求,而是为了解决跨越地理空间的协作问题,对协作效率的追求永远是第一位的。
互联网泡沫灰飞烟灭的时候,创造泡沫的公司往往归咎于缺乏能干的程序员,但实际上它们的基因已经决定了就算能雇到全世界最好的程序员,也仍然难逃厄运。
同样,对于那些长年累月待在写字楼的公司来说,对写字楼的依赖并不仅仅是因为缺少好用的远程办公软件。
我认为这一次全民在家办公的历史意义在于三个方面:
第一,远程办公系统完成了一次全国范围的扫盲和普及。疫情消退之后,距离将不再构成公司业务拓展的障碍。
第二,远程办公系统的优点和缺点充分地暴露了出来,不同类型的用户在需求上的差异化也全面地展示给了服务供应商,这为后续丰富产品线和市场细分埋下了伏笔。毕竟,并不是所有的公司都适合直接套用阿里、腾讯、华为这类巨无霸公司的内部办公系统,大公司直接把自己的内部产品投放到庞大而复杂的市场,本身就说明国内在这一领域仍然处在粗放的初级阶段,发展空间巨大。
第三,由于家庭宽带突然由娱乐网络转型为生产网络,承载协同办公、视频会议等服务质量敏感型业务,导致电信运营商和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同时承受巨大的运维压力,这将促使运营商加速完成面向关键应用和业务的网络切片部署以及自动化运维,而服务提供商将更加重视提升对差异化网络环境的适配能力,外挂式的SDWAN将内化为应用的必备技能。而用户将越来越不需要直接和网络打交道,网络的存在感将和水电燃气一样逐渐淡化。
现在可以粗略地回答标题中提出的问题了,全民在家办公之后,写字楼会遭遇寒冬吗?
我认为不会,需不需要写字楼首先是一个系统性的管理问题,而不是简单的成本问题。疫情之前依赖专门的办公场地来达成管理目标的公司,疫情结束之后仍然会回到写字楼。
甚至写字楼的出租率可能还会迎来一波反弹,因为远程办公的普及消除了多分支机构互联的技术障碍,以前连接不畅的办公孤岛现在可以毫无障碍地连接为一张网络,这会在管理效率层面减轻公司对于开设分支机构、租用办公场所的忧虑。
至于远程办公类SaaS会不会因此而出现爆发式增长,我认为长期趋势取决于经济发展,但短期未必能集中兑现。毕竟这个市场上产品的层次仍然不够丰富,而对于大多数中小微企业来说,在遭受疫情的重击之后,首先要解决的是生存问题,为服务付费仍然不是一个容易的决定。
至于在线教育会不会藉由这次全民上网课而成为日后的主流教育模式,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对于应试教育而言,学生分散在家本身就是和管束型教育模式三观不合,而学校教育的核心功能之一是社交,让孩子学会如何与人打交道甚至比学会具体的知识更重要,在这些场景下,在线教育作为辅助手段尚可,但要撼动线下课堂面授的主体地位,还差的远。
海淀黄庄写字楼的生意,以后仍然会火爆。
但对于兴趣驱动的科学、艺术类教育而言,在线教学模式的普及将能够同时刺激供给和需求。这类教育本身就是开放性的,在借助封闭的空间和时间来达成强大的外部约束力方面的需求远远弱于应试教育(当然以艺考为目的的教育形式另说)。更何况这些教育不需要去考虑各地中考高考差异化的问题,更适合教育资源在全球范围自由流动。
只是在当下的教育市场上,一切不以升学和应试为目的的教育模式都面临严峻的生存压力,要越过这道坎,还需要等中国人的生活水平整体迈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不再需要为五斗米折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