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商办互联 作者:毕明东
从昨天早上开始,行业内多方盛传SOHO中国考虑出售中国内地的办公楼资产,并消息称黑石集团联合新加坡国有控股的GIC公司成立买方团,有意收购SOHO中国在北京的光华路SOHO、望京SOHO塔3,以及在上海的SOHO复兴广场。目前第一笔交易正在进行,且接近最后阶段;未来两年内SOHO中国还将分批打包出售另外五个物业项目,笔者看到未来被交易的对象中也包括目前正在预租的丽泽SOHO。
也就在昨天下午,丽泽SOHO项目举行了首场项目推介会,据悉现场有将近400名北京市商业地产经纪代理同行现场参与了此次推盘,并且丽泽SOHO宣布了公司发放4000万中介佣金的奖励计划,强力开启了市场招商工作的序幕。如果出售资产的消息被坐实,可见是在同一天,SOHO中国开启了真正的“租售并举”。
今天早些时候SOHO中国公告称,在投资物业组合的日常经营管理中,集团会不时探讨集团所处主要市场的商业地产市场环境及潜在交易机会。但截至目前,SOHO中国表示不知悉任何为避免本公司证券出现虚假市场而须公布的与集团资产出售相关的资料。
自从2014年开始,SOHO中国就开始每年销售资产的节奏,就在此前不到两周的时间,有消息称SOHO中国将SOHO3Q旗下的11个项目打包卖给筑梦之星,今天我看到有媒体报道称SOHO中国在过去6年的时间内卖了250亿元。
连续的出清大部分持有的写字楼资产,引发业界关注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最多的疑问和很正常的第一反应就是,SOHO中国此举是否代表着不看好中国商务写字楼市场?
SOHO中国、以及潘老板骨子里是如何看待这个市场的未来走势的,我们无法获悉也没必要一定搞明白,我们之所以有这样一个惯性的问题提出来,一个因为SOHO中国出售资产的频率确实有些偏高了,二是因为我们刚刚从大开发年代过渡到大资管年代,对这种频繁的资产交易稍显不适应而已,远观未来这种市场上的大宗资产并购、交易的事情会更加频繁。数据显示,今年度北京市场大宗资产交易额有望突破600亿元,如果那样则创历史新高,对应的买卖交易频次提高也是常态化。
站在一个企业的经营行为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得出的答案会相对客观一些。作为一个资产经营公司,什么时间买入?什么时间卖出,都是有自己基于公司战略的一套决策体系的。企业经营投资行为所对应的资金收益率高低不同和企业核心经营策略的差别,才是最核心的交易达成的核心所在。不同的资金对收益率的要求不同,所以大家会选择不同的市场阶段对资产进行交易。
对SOHO中国来说,从买地开发,到简单售卖、再到持有经营一段时间后售出,这是一个连贯的周期性动作,选择这个阶段出售资产的SOHO中国或许由于其已实现预期收益,或许是出于当前业绩压力、也或许是其他什么我们不知的原因。SOHO中国出售项目是企业自身一个投资周期的结束,相应的对于接盘机构来说,则意味着另外一个新的资管周期的开始,循环往复这就是大资产管理年代。
难不成我们此刻评论说,SOHO中国卖出资产就是对市场、对中国不看好?那么在当下的“接盘侠”在售出的时候也是对市场产生怀疑了?据我所知,今年也有投资并购案例,是在楼宇还没有建成就完成了退出的,没有引发大规模评论,看来还是SOHO中国的营销做的好,名不虚传啊。
我们早就提到过,商业不动产的资产管理的步伐才刚刚拉开序幕,交易更加频繁将是常态化的事情,而资产管理的核心价值是长期的精细化运营带来的现金流和赚取周期化的大趋势收益。不管顶层的资本架构如何变化,管理人的核心价值就在于精细化运营。
在刚刚闭幕的2019年北京热点写字楼秋季展示交流会上,我们号召业人士更多的关注当下市场该如何发力才能跑赢大势。
客户需求正在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过去的位置观念是否已经被颠覆?未来几年精装修交楼会成为标配吗?联合办公跟甲级写字楼之间还能够融合吗?某些一线城市开始限制商务写字楼租金的上限,出于什么想法?产业园区的那些优势抢走了写字楼的客户?灵活办公未来将被如何满足?我们改造一个楼宇,如何精打细算把钱花到刀刃上?
套用我上期的结束语,一切生产都是为了消费,一切管理都是为了交易。有交易就代表这市场活跃,至于SOHO中国和潘石屹不看好中国写字楼市场嘛?我真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