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商办互联
秋天一来,很多人开始紧锣密鼓地为年底业绩发力,写字楼行业亦是如此,这就造成一个问题——年底冲出来的写字楼出租率,其实际参考价值存在水分。那怎么才能撇除这些“水分”呢?
在日常工作中评估项目做得好不好,大家通常会以“项目出租率”来作为核心数据指标,其实出租率只能代表写字楼当前时刻的出租状态,并不能反映过去一年或者一定周期内的收益成果。比如,有些租赁空间在过去十个月是空置的,只是年底刚刚出租,那么今年的实际收益其实是很低的。近期,我注意到一个行业新概念,能更为精确地体现项目运营状况和收益价值,这就是“计租率”。
“计租率”这个概念和算法由杭州匠人科技旗下SaaS应用品牌CREAMS提出并定义,这个数据指标能直接反映出项目在某一周期内的实际运营状况。计租率计算规则如下:
计租率公式
计租率=(时间段内各合同计租天数×合同租赁数量)/(时间段总天数×房源总租赁数量)
注:时间段内各合同计租天数=以合同基础条款中的,合同计租开始时间到合同到期(未退租:合同失效日;已退租:合同退租日)在对应时间段内覆盖的天数。
例1:
某办公空间一年满租应是365天,产生出租收益265天,空置100天,那么该空间的计租率265/365,即约72.6%。
例2:
假设一个月30天,当前时间为9月23日
房间A,面积100㎡,1月1日-4月30日在租,共120天;
房间B,面积200㎡,1月1日-5月31日在租,共150天;
房间C,面积300㎡,6月1日-12月31日在租 ,截止到今天,共90+23=113天;
房间D,面积400㎡,空置。
则,计租率=(100×120 + 200×150 + 300×113)/ 263×(100+200+300+400)≈28.9%
(注:因为房间D一直处在空置状态,因此计算时分子不包含房间D;分母为1月1日到9月23日的天数之和×所有空间面积之和。)
通过计租率我们可实时精准地知道每一套房源的收益情况,它可以很好地体现四个层面:1、反映写字楼资产周期性的管理成果;2、揭露写字楼资产周期内的租金流失及空置黑洞;3、下一周期还有多少增长空间;4、有助于精细化管理过程(特别是对于流转空置期的控制)。
在以往的写字楼运营管理中,我们接触更多的是“出租率”的概念,而计租率与出租率有所不同。出租率更多地注重目标,反映的是某一时间节点的空间效能的发挥水平;而计租率反映的是一段周期内的空间效能水平。
“出租率”和“计租率”都是业主对项目资产管理的评估指标,那又是什么影响业主对这两种评估指标的选取呢?我认为主要有三点因素:1. 对租金溢价的侧重程度;2. 对客户结构的要求高低;3. 对现金流的需求权衡。正如有的业主宁可闲置空间等待优质客户,而有的业主则降低一点门槛,以追求现金回流。业主在资产管理上的不同权衡和侧重,决定了“出租率”和“计租率”哪一种更适合作为资产效能评估标准。
此外,在日常写字楼管理过程中,业主经常会以当前成交租金作为该项目整体租金水平,导致出现租金价格的错误判断。在写字楼的租金层面,杭州匠人科技将更为细化的评估标准应用在其产品CREAMS里,这些不同的租金计算口径,反映的资产状况也不尽相同,比如:
成交均价,是反映在一定周期内成交面积的平均租金,可以反应不同周期的成交价格走势。
在租均价,是反映当前节点在租面积的平均租金,在租均价的参考价值体现在达到一定出租率的时候。
计租均价,是反映一个周期内在租面积的平均租金,比在租均价增加了时间周期的计算点。
平效,是反映一个周期内所有面积的平均租金,包含了所有计租以及空置的面积及空间时间点。
无论是注重出租率还是计租率,无所谓对错,无所谓谁更高级,业主主要应明确自己资产管理的侧重点。以计租率为考核标准的本质是将客户吸过来、再留下来的过程,力求存量空间的长期去化。写字楼的运营是长久的过程,空间出租也不应只是年底一时的业绩。粗放式运营得的果通常是“一时拥有”,而精细化管理得的果才有可能是“天长地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