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路149号建于1927年,由新马海洋行设计。其前身马海洋行曾是上海著名的建筑设计事务所。由英国工程师Robert llradshaw Moorhead和Sidney Joseph Halse合伙组建于1907年。
在上海开展业务多年,留下了许多经典之作,其中亚细亚大楼(中山东一路1号)、跑马总会大楼(南京西路325号)、新康花园(淮海中路1273号)、上方花园(淮海中路1285号)均被列入上海优秀近代建筑保护单位。
圆明园路149号(原名沙咪大楼,又名沙弥大楼)历史上曾进驻的重要单位有中央通讯社上海分社、沙咪洋行、瑞和行等,新中国成立后有新华通讯社华东总分社、上海分社和一些商业、技术公司。
但在上海解放前后长期进驻楼内的单位则主要是著名的文汇报社。文汇报于1938年1月25日在沪创刊,最初社址在福州路436号。由于坚持宣传抗日爱国的立场,于1939年5月18 日被日伪迫令停刊。
抗战胜利后,报社于1945年8月在新闸路、小沙渡路(今西康路)暂租场地以号外形式试刊。翌年9月迁至圆明园路圆明园路149号正式复刊。
1947年5月26日,《文汇报》因积极支持国统区的民主爱国运动,违反了国民党的禁令而被淞沪警备司令部查封。当时部分编辑、记者和员工转赴香港,创办了香港《文汇报》,直到1949年上海解放,于6月2 1日在上海重新复刊。
1956年4月报社迁京并人教育部机关报《教师报》,同年10月1日又返回上海,仍在圆明园路149号再次复刊。
随着业务不断发展,报社规模逐渐扩大,用房经过扩建共有前、中、后三幢楼,前、中两幢坐落在圆明园路上,后大楼为印报车间,在虎丘路上,于1985年拆除。
1989年为适应发展需要,遂在大楼背面西南处不远的虎丘路50号兴建一幢22层的新闻业务大楼,但随着外滩源的开发,报社也被拆除。
圆明园路149号共9层,l至7层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8至9层为后来加建。外立面具有典型新古典折衷主义风格,三段式处理,从整体来看建筑比例适当。
北立面和东立面为主立面,采用了花岗岩的基座,其他部分饰以添加了细砾石和砂的仿石粉刷。立面上的原有装饰保存完好。整修后2至6层的大部分钢窗仍为原物。
人口大门及阳台十分细致精美。大楼内各楼层的走廊上保留下来很多建造时期的门扇,工艺精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