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资讯 > 神他喵的棚改2.0, 上海房价原地起飞: 不可能
发布时间: 2023-07-27 点击次数: 350次 来源: 苏苏房东说 作者:上海中海中心大厦网站小编整理
「城中村改造」和「724政策」这两个消息已空降数日,
房东群友们,有人毫无体感,有人说自家的房子忽如一夜春风来,电话被中介打爆。
而视角回到这头,我刻意缓了缓码稿子的节奏,
因料定大把的短视频和写手,第一时间摩拳擦掌,急吼拉吼评论,完成更新频率KPI,讲述的东西毫无创意。
倒不如打个时间差,迟到半刻,再给大家详细抽丝剥茧作作科普。
○ 营销号为何满面堆笑大呼棚改2.0?
○ 为什么只限超大特大城市?
○ 「城中村改造」和「棚改」有什么区别?
○ 会有天量拆迁户入场扫货,拱起房价么?
○ 对上海的房价是否有影响,老百姓又该如何决策?
我今天用一篇内容来解析一下,
关于「724政策」,暂鸽,以后再说。
首先下一个结论:
当下「城中村改造」,
绝对不可能是数万亿棚改卷土重来,
也不是什么棚改2.0。
除非地方Guan员的乌纱帽不想要了,
那么,为什么舆论那么倾向称其为「棚改2.0」?
第一层理由,跟风抄作,
因为低端地产从业者的屁股向来是歪的,真相不重要,重要的事,只有市场预期和流动性起来,他们才有饭吃,或者说,从社会财富流动的过程中,分一杯羹,即便寅吃卯粮。
第二层理由,当下的大背景,和2014年棚改1.0,有众多相似性。
遥望彼时,漂亮国次贷危机爆发,08金融海啸席卷,漂亮国疯狂放水,经过数年一系列骚操作,缓解了危机,
又在其拱火下,俄乌战争爆发,随后为遏制通胀,疯狂加息,逆全球化收割全球... 2014年,中国房地产行业,进入至暗时刻。
是不是有些即时感...
但是,2014年轰轰烈烈的棚改,
有一个不可复制的重大特征,
就是,棚改货币化,
为了应对金融危机,2008年10月起,中国发布国十条,
首付20%、利率7折、契税1%...
近乎于拿枪顶着老百姓脑袋逼迫买房的政策环境下,
轰轰烈烈的土地财政与开发商的大跃进时代开启。
2014年,国内广义新房库存,来到惊人的55.6亿平方,
按历年去化速度,相当于开发商不拿地,不盖任何新房,新房库存也要花5年才能卖完,
无论新房还是存量房,楼市一片哀鸿遍野,系统性风险在即。
所以从2014年6月起,全国连续30个城市取消限购,中央配合下发930新政,亮点莫过于 “ 房贷结清再购房可算首套 ”,信贷端也予以利率下降。
然而,基于买涨不买跌的千古定律,
楼市没拱起来,股市却冲破了5000点...
既然松绑失败对楼市无效,就只能祭出大杀器,
直接撬动需求端了...
棚改货币化,横空出世。
城市中,的确有大量居住环境恶劣极端,存在巨大安全隐患的的棚户区/危房,当地居民急需改善。
早期的棚改,对楼市未产生巨大影响,
主要由于居民有两种选择,
要么「实物安置」,要么「货币安置」。
实物安置,也就是回迁房/动迁房安置,
然而,
房屋安置,需要建设周期,
建设完成前,居民只能租房,也要补贴成本,
见效太慢了!药效未到,ICU里人先归西了,
何不如..
直接把老百姓家拆了,给他们撒币,直接买商品房...
这,就是传说中的(涨价)去库存。
于是乎,国开行拿着央妈给的N万亿资金,全国疯狂撒钱,
货币化安置比例从2014年的9%,上升到2016年的48.5%,
棚户难民,一跃成为暴发户,拿着滚烫的现金,冲进楼市,
短短一年内,全国大量城市,房价翻倍。
大致流程如下:
->PSL举债,给棚户区拆迁户撒币,
->拆迁暴发户购买商品房,
->商品房价格攀升,
->开发商拿地动力大增,
->土地实现溢价,
->卖地回笼资金偿还国开行/央妈的PSL。
老百姓被迫旧房换新颜,背上30年的贷款,但房产实现升值,
银行含泪血赚,
开发商含泪血赚,
当地财政含泪血赚,
四方共赢,唯有楼市空军受伤的世界,诞生了图片
可是如今,三四线城市楼市的极度冷清,
与早年的棚改货币化,绝对脱不开干系。
因为这场轰轰烈烈的棚改运动,
实质上是一种变相的土地财政,和凭空造物。
既然国家花钱把当地村民/居民的地征了,
为获得超额收益,就需要对该地块改规划,扩增容,再让开发商来盖楼,
打比方,原本容积率为1.0,改为2.0,
原来的1.0,换成钱,发给拆迁户了,
需把多出来的1.0卖掉,才算创造收益,
倘若城市的人口无新增,当地无住房短缺矛盾,
那么无数堆叠起来的容积率1.0×N,只会被房价上涨期间,当地居民也好,投资客也罢,恐慌性地买入 ... 最终形成大量空置资产,和虚高房价的泡沫。
缺乏监管,炒房客疯狂,
供过于求,开发商如履薄冰,
从而反噬资本,市场崩溃,
随后就出现了大量的小地方烂尾楼。
昆明就是最好的前车之鉴,300多个城中村集中改造,只有几十个落地,购房者流离失所,昆明当局花了7年的时间疗伤,尚还有未被接盘的烂尾项目。
所以,这也是为何,当下背景下的城中村改造,
只限超大特大城市的原因,
因为三四线城市房子已经过剩,根本不稀缺
if 三四线再次货币化棚改?
好家伙,撒钱如往沙漠里洒水,瞬间蒸发,
房价拉是拉不起来的,
棚改后大量毛地,砸ZF手里?
不可能的...
忽悠开发商接盘?
开发商也不傻,现在都在往收益稳定的一二线城市进军。
if 成片改造+回迁安置+卖新增容积率?
库存非但未消灭,还进一步对未来,释放天量的供应,
岂不是又花了钱,还砸自己脚?
所以,唯有依然尚存住房矛盾的一线城市,适合继续推动旧改,
毕竟一线大城市财政相对充裕,市区地段也永不缺人接盘,
且对超大城市而言,阳光底下无新鲜事,
旧改动作,本就持续每年稳步开展。
因此,即便是在一线大城市,
城中村改造,一定不会是棚改历史重演,
星期一有徐汇区政府新闻发布会直播,
我听取了一下,抓包到了一组重要公布数据:
○ 徐汇区当下,尚有161栋,共计26万方的非成套老旧住宅,
○ 未来,将对其中11万方(40%),开展整体更新(比如龙华西路334弄,采用的,就是货币化安置或松江新松嘉园动迁房实物安置,二选一)
○ 其中15万方(60%),进行成套改造,作拆除重建,原址改建,(老房变新房,改建或原拆原换)
○ 除此之外的其他老旧住宅,以修缮为主(也就可理解为做美丽家园,加装电梯等居住品质升级动作)
天量拆迁户入场扫货?我反正是之字未见...
而我看到的,是上海高层的智慧,
就以徐汇为例,数据里未曾出现大量的住宅供给,
市中心的人口密度,必然保持平衡,不会大举上升,
否则反而加重配套市政设施的负担(人口密度提升的结果,就是不得不提升配套能力,当地财政吃紧)
旧改的含义,多种多样,几乎是为一项目一策,
大致可分为4类,附带对区域的微观影响,如下:
○ 因当地公共利益需要被征用:比如造学校、绿地、商业,也可以是征用储备用地后规划,花的钱本就是本地财政预算,收益的也是当地板块的居民,因为城市界面被极大改善;
○ 地块升级高端商品房:长期会打来地价升值,但短期内,会造成对周边二手房的冲击(只要新房限价依然在),同时也会建设相应比例的保障房;
○ 拆除重建:拆除不成套危房,增加容积率,盖成电梯新房,对被拆居住者,并不是免费的午餐,如果增加面积,需要按略低于成本的价格额外购买,对周边房价没有特别影响;
○ 修缮改造:不拆除建筑,而是单纯做房屋改造和翻新变为成套,或者做美丽家园,加装电梯。然而,明明是利民工程,实际执行中,却容易遭到当地居民排斥... 底层人民的特性,就是不知足,明明是旧时代免费分配得来的房子,不知感恩,只盼一夜暴富,拉近与上层人民的距离)
不管哪一种,都不会对当地的房价,造成短期剧烈冲击,
即便影响,也是量变积累,静等质变。
我另外还观察到一类现象,值得提醒,
大多数从业者单细胞地认为:
动迁如果是现金补偿,就会推升当地老破小房价,
其实也未必。
被现金安置动迁的居民,除了拿到几百万外,
手握一个重要筹码,就是不限购免契税房票。
如果当地居民手头未必缺房,
但他们又充分理解房票的珍贵性,
反而会希望出售其他多余的劣质房产,集合资金,好好利用这张房票作置换。
因此,稀缺产品稀缺,不稀缺产品供大于求的结果,只会持续。
期待吹风和政策,实现房价升值,是愚蠢的唯心主义,
并非树叶在动,而是心在动。
对于正在卖房置换的房东,目前正在被中介大肆鼓吹舆论环境,是你们出手相对劣质产品的相对较佳时机,
如果错过,就继续无止尽地等待所谓的大水漫灌和政策放开吧。
很简单的道理,
上海的楼市,很健康,
一个遵循市场化,优胜劣汰的市场,根本不需要救。
如果一个地方楼市得靠救,那还值得入手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