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楼迷主办:京沪写字楼网欢迎您!本站信息免费为您提供!    客服热线:021-31007692

全国统一24小时热线

130-0218-6579
首页 > 新房 > 楼盘动态 > 超级工程:西岸传媒港工程实录1 | 上海首个地下空间整体开发独立立项出让案例的设计总控实践
西岸传媒港
超级工程:西岸传媒港工程实录1 | 上海首个地下空间整体开发独立立项出让案例的设计总控实践
发布时间:2021-03-04    2045浏览 返回
在上海建设成为“卓越的全球城市”总体目标进程中,对有限空间的充分利用及城市空间品质


在上海建设成为“卓越的全球城市”总体目标进程中,对有限空间的充分利用及城市空间品质的提升成为政府关注的重点,区域整体开发成为保障重点地区开发品质的有效方式。西岸传媒港作为区域整体开发实践,具有大规模、多子项、功能复合、高密度、公共开放空间、共建共享设施等特点,而创新的“设计总控”平台的建立,成为区域整体开发与各级开发商利益技术的平衡者、总体设计方案与导则的制定者。

Part 01

区域整体开发:西岸传媒港的城市设计实现

徐汇滨江西岸传媒港项目用地规模约19hm2,包含九个单独地块以及九个地块之间市政道路下空间的完整三层地下空间。地上建设规模约55 m2,地下建设规模约45 m2,是上海首个地下空间整体开发独立立项出让的案例。同时,也是公共开放空间整合度较高的区域整体开发实践。

西岸传媒港的城市设计理念得以推广和落地,很大程度上依托于其特殊的开发模式。基于城市视角的公共开放空间整合工作以地面层为基础,向上延伸至平台层,向下延伸至地下一层的步行系统、地下停车系统、地下公共交通系统结合竖向Urban-core(城市核心)形成城市立体交通系统,地下能源及设备系统在整个区域集中设置。传媒港项目中,地下空间统一开发,地上及平台景观统一设计,使得城市设计落地有了有力抓手。

①,项目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建设理念

②,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施工、统一管理为手段。具体体现为产权、空间、建设、管理多维度主体化的高度综合集约,无论是红线内外、地上地下、公共和私有,开发范围内的建筑、市政、绿化、景观、交通、人防、海绵、能源、智慧、标识、灯光等基于有跨越产权红线边界,统一进行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同时由于这种高度统筹平衡,形成了区域内绿化景观、能源系统、交通系统、人防系统、公共空间、配套设施等众多要素自然而然地共管共用、开放共享的局面。

1 西岸传媒港整体开发的特点

西岸传媒港整体开发具有大规模、多子项、功能复合、高密度、公共开放空间、共建共享设施等特点。通过区域组团对城市开发进行系统规划和有序建设,使功能集聚区域发展所需空间资源利用由“传统的单地块”转为“多地块区域组合,地上与地下相结合”的方式,可以实现区域主体风格的统一,并落实区域内基础设施和公共建筑的配套建设,从而达到提升区域环境品质、增加城市活力、优化区域空间结构、提升城市功能、共享全局利益与增强适用人群综合感受的综合目标。相对于传统的开发模式,西岸传媒港开发特点如下表所示。

 

640.png

△传统开发模式与西岸传媒港整体开发特点比较

2 西岸传媒港项目的复杂性与矛盾性

西岸传媒港项目的开发涉及九个地块,多子项同步设计,建设和运维,各个子项之间通过公共开放空间及共建共享设施相互关联,使得设计与建设阶段的衔接界面增加并造成协调工作量相应增加。在建设阶段,考虑到同步建设的规模以及相应的工程建设情况,需要遵从统一的施工进场顺序,其连接部分也需要统一的施工技术标准。在运维管理阶段也必须考虑公共开放空间和共建共享设施的统一管理。

除了系统性的规划和建筑风貌规划外,传统的专项设计,包括交通、绿化、景观、消防、人防等均相互关联,需进行统一设计。同时,为实现区域整体开发的规划设计理念,还将纳入总体绿建、能源中心、市政管廊、区域泛光、区域标识系统等专项设计。这些设计均需自成体系且相互牵连,并且与每个子项都相互关联。

多子项的开发除了界面繁复,还存在各种矛盾。比如,各子项单独拿地、单独立项、独立设计、独立建设,而相邻地块的设计深度仍停留在城市设计层面,无法对项目落地形成有效的协调和对接。各子项的设计边界停留在各自红线范围内,存在地面景观、道路、连通道(地上、地下)、地下楼板跨红线部分等衔接界面无法对接,公共设施(共用地库坡道、市政道路下人行通道)等因设计主体不明确而缺项,施工进度(大基坑分仓开挖)缺乏统筹协调的状况。

创新背景下,传统的地方规范及管理条例不能完全适应新的设计,例如小地块、高密度、高贴线率的城市设计理念下,绿地率、地面消防设施场地均不能在子项内达到规范要求;高贴线率建筑在道路转角无法做到退让视距等。传统设计流程中,各地块红线内可以满足自身的设计需求,而区域整体开发项目中,部分专项审批部门关注的设计要点,须整个区域统筹考虑。因此,在设计流程中增加了与区域整体整合、与周边地块对接的工作,而不能完全套用传统设计流程的工作模式及时间计划。

Part 02

设计总控应运而生:从城市设计导则制定到项目落地的全过程保障

鉴于区域综合开发的特点及其复杂性与矛盾性,在控规和子项设计之间加入设计总控工作环节,对各子项设计要点有整体性的把控,有利于整体规划理念的切实落地。设计总控则是建立一个公共平台,帮助子项设计建设顺利推进。同时,提供城市设计的技术支持,是区域整体开发与各级开发商利益技术的平衡者、总体设计方案与导则的制定者,也是各专项规划设计的综合协调者,是建设全程中的技术协调者,具有综合性与全程性,以建设落地为目的。

1)设计总控的操作流程及内容

设计总控的操作流程

区域整体开发的设计总控分为土地出让前的控规阶段、土地出让后城市设计及方案整合阶段,以及项目分期实施的阶段,最终全过程保障项目的落地。其中,控规阶段以控规指标控制和附加法定图则的控制为主要目的,通过解读控规实现多规合一的目标,从而为综合的精细化城市设计奠定坚实基础。城市设计及方案整合阶段是整个设计总控的核心,本阶段主要是整合城市设计概念方案,统筹方向性的问题,形成总体方案并最终向相关审核部门汇报确认,而后在概念方案基础上进行总体设计导则编制工作,导则将成为各单项设计的依据,是保证区域整体开发统一效果的重要设计标准。当各地块单项设计正式启动之后,设计总控将对城市设计的方案进行建筑设计深度的全程指导与协调,主要包括编制各分项建设导则的内容以及技术协调工作,在技术上提供措施引导,为业主提供强大的技术咨询与审核。

设计总控的主要工作内容

第一阶段是土地出让前的城市设计控规编制。本阶段主要是城市设计及控规图则文本的编制和精细化城市设计与深化图则的编制。主要内容包括整合城市设计成果,梳理综合开发区域城市设计的亮点特点,从而传承上游规划的愿景,并从建筑师的视角弥补一般城市设计关注的公共空间宏观技术指标,论证各项技术指标的落地可行性。根据综合开发的时序和模式梳理权属、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四大界面,为下一步工作奠定基础。同时,将各专项设计成果纳入控规技术文件,作为强有力的规范方式介入城市设计,独立受政府主管部门委托开展城市设计和控规图则的编制工作,从而在土地出让前形成尽可能详尽可控并且落地性强的控规图则。

第二阶段是总体设计导则。本阶段是总控设计的重要阶段,是指土地出让后一、二级开发公司入场后的总体设计方案以及设计导则编制阶段,主要内容为综合性的技术协调工作,总体设计方案及导则的编制工作,以及专项专题的重点突破与设计。

第三阶段是以“裁判”身份,执行导则规定。以《总体设计方案及导则》作为指导各地块方案、扩初设计的“规则”,通过城市设计方案,让原本抽象甚至数据化的城市规划能够具象或图形化,然后梳理出其中要点转换成城市设计导则。导则中包含了建筑导则以及消防、交通、绿化、人防等各类专项,同时包含了防汛、防雷、商业、智能化等更细分的专项导则。对特别区域,比如西岸传媒港公共环通道、公共匝道、平台层等创新型的设计以及实施进行技术支撑。组织日常工作协调例会与专题会,平衡与协调单体设计与总体设计矛盾,将区域内各地块间、地上地下之间有机衔接,形成统一整体,提升整个区域环境品质。

第四阶段是施工图阶段设计总控。针对区域开发总体(主要是大地下室部分)的建筑用料以及技术做法进行统一技术措施的编制,与一、二级建设主体协商,设计总控单位进行编制,各单项设计单位执行。包括《地下室防水防渗统一技术措施》、《结构抗渗防裂统一技术措施》等技术专项措施。

第五阶段是施工实施阶段。全程掌控各项目的施工实施情况,对发现的问题组织专项协调会,参加易产生问题的施工技术交底工作,尤其对界面关注,包括全专业的施工技术难点咨询服务。

第六阶段是后评估阶段。本阶段主要包括城市设计愿景、理念的落地程度评估和总控过程工作机制的评估。

640 (1).png

△设计总控的操作流程示意图

Part 03

设计总控核心:总体设计导则编制

设计总控整个流程中最为核心是城市导则的编制。设计总控工作作为整体与单体、规划与建筑、审批与设计以及各子项之间的桥梁,起到搭建协调平台和提供技术支持的作用。

对于城市设计来说,小地块划分多业主管理模式必然涉及彼此之间的协调。“如果每个地块上都设计地下车库出入口、坡道和消防扑救场地,一来地块小不现实,二来也浪费资源不经济,对于城市的整体性也会有影响。因此,总控建筑师有必要编写一个比控规更细致比单体更精要的城市设计导则,它是由小地块集群建筑这种新的整体开发模式应运而生的。”

总体设计导则将对总体设计方案设计亮点和特点进行梳理并对应控规的基本内容(比如功能空间、建筑形态、塔楼控制范围、标志性建筑位置、建筑控制线、贴现率、骑楼、建筑重点节点处理),开放空间(公共通道、连通道、桥梁、地块内部广场及绿化范围、下沉广场范围等),交通空间(机动车禁开口、公共重要交通点、机动车停车场、机动车出入口、出租车公交车站店等),建筑风貌逐条进行回应与比对。其中导则将对难点内容进行专题分析与设计。

统一的交通组织设计是区域综合开发项目的技术之“纲”。以区域大红线为目标,超越地块小红线进行集约、创新、开放、共享的总体交通方案设计。其作用是,综合平衡政府主管部门和一、二级建设主体的要求,主要包括人行车行出入口的梳理以及动线组织,确定集中的货运场、垃圾收集房、静态交通设计,基于总体机动车、非机动车设置数量符合规范标准的前提下,对各地块的数量进行定点、定量的量化分解,形成综合平衡、共建共享、统一运营的大格局。区域整体开发的消防设计是专项设计的难点,各地块自身难以形成消防总体方案,须以宏观视野进行综合平衡,在大红线范围内进行总体消防设计。

总体设计导则对各单项设计具有“保驾护航”的作用,基于上游控规,同时深化规划目标进行技术实现,弥补了控规在城市设计实现的技术空缺,对其缺乏的各项内容进行弥补和明确,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注释

关于西岸传媒港设计亮点与设计特色更多阐述参见《文化传媒新地标——西岸传媒港》。

西岸传媒港城市设计最初概念方案由日建进行设计。

引自《华建筑》的《文化传媒新地标——西岸传媒港》一文。

项目名称:西岸传媒港项目/ 梦中心项目

建设单位:上海西岸传媒港开发建设有限公司

建设地点:龙腾大道,龙文路,云锦路,黄石路

建筑类型:商务、办公、商业、文化

设计时间:2013 年至今

建成时间:20192022 年(预计)

总建筑面积(西岸传媒港九宫格):100 m2

建筑高度:30m~150m

容积率:2.15~6.45

设计单位:华建集团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

合作单位:日建设计、swaGenslerBenoyKPF3XN、巴马丹拿、OvalSHL

项目团队

总建筑师:李定

项目经理:徐志春、姚昕怡

总控设计:西岸传媒港设计部、李定、杨晨、张路西

各地块专业负责人

建筑:九宫格(J 地块、K 地块、F 地块、L 地块、M 地块、G 地块、N 地块):姚昕怡、焦阳、车雷、徐其态、唐伟、郭云鹏等

机电:赵霖、陆文慷、蒋明、倪轶炯、归晨成、高志强、朱南军、高晓明、谢元俊

结构:朱宝麟、顾绍义、刘扬明、杨晶

 

作者:李定

华建集团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华建集团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一院 总建筑师,华建集团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区域综合开发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天津大学硕士

 

作者:张路西

华建集团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一院,华建集团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区域综合开发研究中心主任助理,高级工程师,同济大学建筑学硕士

 

作者:姚昕怡

华建集团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一院,华建集团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区域综合开发研究中心副主任、建筑四所所长、主任建筑师,高级工程师

 

作者:焦阳

华建集团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一院、副主任建筑师,高级工程师,法国巴黎Belleville 高等国立建筑学院硕士


房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