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24-02-13 点击次数: 218次 来源:临港浦江智慧广场写字楼招商中心 作者:高楼迷
Background
弹性、可持续的产学研基地
临港浦江国际科技城作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重要承载区与闵行“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两大核心园区之一,为推动园区产业不断升级换代,推动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和闵行产业强区战略作出更大贡献。
智慧广场位于浦江科技广场西北角,以“移动+互联网”为主题,基于园区信息技术等产业基础和科创中心建设契机,结合当前人工智能、先进制造等热点产业领域,重点发展移动应用平台、软件开发设计、移动终端产品研发设计等产业领域。本项目从整体规划及立面表达出发,利用一系列参数化的设计手法,突破原有制造业园区空间闭塞、局促等窘境,旨在打造出多元业态功能弹性灵活的办公空间,高效、精致、灵动的未来园区。
临港智慧广场位于上海浦江高科技园区西北角,南临陈行路,东临三鲁路,西临恒南路,北临西俊环路。项目总面积约为26万㎡,共计22个建筑单体,包括8幢多层厂房、4幢单栋高层厂房、3幢组合高层厂房、1幢低层厂房和1幢单层职工餐厅、2幢单层的垃圾房与开关站、2个单层门卫岗亭和1幢单层门卫接待用房。为实现高效、便捷的车流动线,地下面积为7.5万㎡设置为园区可穿行的整体停车库。
Spatial Layout
在布局中看空间的“分”与“合”
整个建筑群由方形体块合为4个组团的形式呈现,且中轴对称构成一个井然有序的空间。为灵活弹性的产业及办公环境需求,可选择“独栋”、“多栋”、“高层”等形式。并设置一条围绕园区内部的7m宽的环形路道,将各个建筑单体串联,同时在两侧高层和多层之间设置两条6m宽的车行道贯通东西建筑组团,在确保景观资源最大化的同时满足园区整体的可达性和便利性。
根据不同规模的用户需求,同时顺应园区未来发展需求,在建筑退界处理中建筑以中轴景观为中心,向两边递增的立体山谷布局,以求景观资源最大化,同时错落有致方体建筑构造为园区整体布局增加趣味性,打破建筑刻板映象,形成富有变化又统一的建筑群体。
整个建筑环抱中心绿化,将中轴景观留给了城市面。在组团中心处设有一个下沉式庭院,与屋顶绿植相呼应,使建筑呈现多层次、立体化的视觉效果,与城市空间形成了良好的对话,展现了园区的生机与活力。
Architectural form
表皮的形态,园区的表情
园区的立面设计采用有限参数化的策略,在简洁高效的建筑形体和灵动飘逸的视觉感受间实现完美的平衡。仅采用4种4.2mx4.2m的基本单元,通过标准宽度的玻璃和铝板折面的巧妙组合,在建筑的各个面上形成了令人震撼的视觉效果,为单体建筑赋予了的极强的韵律与节奏。整体空间与折面向上的表皮幕墙相互映衬,弱化建筑体块的实体感,恰似“波光粼粼”的江水凌空而上,为空间增添更多奇趣和想象。
除去立面带来的丰富“表情”,也增加了内部空间的穿透性,提高建筑的采光面和视野与外部空间产生了更大的联动,呈现出开阔、纯净的视野效果。与中轴景观、城市景观等形成良好的对话,演绎出自然、人文的产业办公空间。
面对城市快速路,建筑立面的折面样式,综合考虑空间大小,玻璃光污染、噪音等多种因素,利用参数化的方式反复调整,最终确定折面的角度大小与分布。在减小对城市界面影响的同时,玻璃幕墙将园区的春夏秋冬,四季变换装入室内,使建筑与环境水乳交融,应景而变。既打破了传统建筑的呆板与沉闷,又为建筑本身赋予了生命力和温度。
Write at the end
用设计策略回应未来空间需求
基于产业的高速迭代,新型产业园在设计策略上需要回应未来产业的空间需求。为此,临港智慧广场在匹配各项需求后,在功能多元化、灵活弹性的方形体块组团、回应自然场地的折面设计以及内部空间采光做了缜密的研究,充分延展了产业园的生命周期。
在此基础上,设计从纯粹的方盒子出发,通过外立面的折面设计,打破了产业园刻板印象。这种灵活的处理方式在提供采光、景观等功能的同时,也为建筑增添了活力与自由的气息。诠释出建筑在表达开放性的多样化,冲破常规限制,用设计回应当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诉求。
室内空间也进一步延续了折面设计理念。大堂以三种暖色系石材形成不同的肌理,质感的变化及折叠墙面作为设计语言,空间变的有序且静谧,使内外空间更加统一。灯光从交叠处蔓射,烘托出柔和沉静的舒适氛围。在高效的办公需求之下,用极简的美学阐述一个自由、统一、高效的科技办公空间。
临港智慧广场项目的建设丰富了园区的配套设施,顺应“产城融合”还满足了人们多元化的功能性需求,赋予园区空间更多弹性。它在设计上规避繁琐的装饰,在体量形态中表现其本质的美,彰显出最具独特的生命力。作为浦江高科技园有机生长的重要一环,随着设计与未来科技的不断碰撞,未来将为城市带来更深远的影响。
撰稿人 设计管理中心方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