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资讯 > 以传承开启新的传承 | 中海建国东路项目案名发布!
发布时间: 2023-05-10 点击次数: 662次 来源:楼典 作者:中海中心官网小编整理
5月9日,中海建国东路69和70街坊历史风貌保护及城市更新项目,在上海历史博物馆举行了启幕仪式,发布了两个地块的案名,70街坊名为“中海·顺昌玖里”,69街坊名为“中海·恒昌玖里”。
顺昌玖里源自两个地块的中轴道百年老街“顺昌路”,恒昌玖里则来自69街坊保留历史建筑“恒昌里”。这样的命名选择,传达了中海在历史风貌保护及城市更新项目中,对城脉与文脉的传承。
中海企业发展集团副总裁刘慧明、中海企业发展集团上海公司总经理金天、克而瑞集团董事长丁祖昱、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时代建筑》主编支文军以及沪上媒体亲临活动现场,一同见证项目正式启幕的重要时刻。在中海·顺昌玖里及中海·恒昌玖里启幕仪式上,中海企业发展集团上海公司总经理金天率先为来宾致辞,金总回顾了中海深耕上海30余载的发展历程,同时对中海地产如何让“更新”更有价值,如何做有中海特色的“城市更新”做了详细阐述。
中海企业发展集团上海公司总经理金天
中海企业发展集团上海公司副总经理、中海·顺昌玖里项目总监陈晓鹤细致介绍了项目开发建设的理念,中海坚持秉承“以传承开启新的传承”的理念打造城市更新项目,希望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不仅能革新城市面貌,也能留住城市乡愁,传承城市精神文化。
中海企业发展集团上海公司副总经理陈晓鹤
中海一直在探索如何做好城市更新,深度思考如何在保持城市原有的街巷肌理,延续沿街风貌与烟火气的基础上,打造新一代综合性风貌街区;如何在遵循城市风貌保护要求的基础上,实现上海原有街区的复兴。为此,中海联合《时代建筑》杂志、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上海市建筑学会共同发起“街巷再生”青年建筑设计大赛。启幕仪式上,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时代建筑》杂志主编支文军,详细介绍了举办竞赛的缘由。让建筑界更多新生力量,投入到具有文化价值与传承意义的城市更新项目中,打造新时代的城市更新标杆之作。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时代建筑》主编支文军
中海·顺昌玖里和中海·恒昌玖里位于黄浦区核心区域新天地板块,西连衡复,东迎外滩,是未来新天地区域少有的住宅开发项目。中海·顺昌玖里将建设两栋44层超高层住宅,一栋25层高层住宅及少量2-3层低密住宅,其中高层住宅产品建筑面积约为150-320㎡。顺昌玖里项目西北角为城市更新商业组团,由三栋百年文保建筑及三栋新建建筑组成,以期将其打造成为新的城市目的地。中海·恒昌玖里为目前新天地板块唯一纯低密新建住宅,由2-3层低密住宅及少量沿街商业组成。
城市更新30余载
以传承开启新的传承
中海参与上海城市更新始于30年前。如今繁华的打浦桥,30年前,曾是上海最大的一片棚户区。其中“斜三基地”是打浦桥当时知名的旧区,别名“上海龙须沟”,晴天尘土飞扬,雨季浊水横流,1000多户居民、20多家工厂和商店待搬迁安置,周围的环境需要改造、臭水浜要填埋、道路要拓宽,当时整个片区评估下来动迁费就要1亿左右,而彼时卢湾全年的财政收入才1.6亿。
经过多轮磋商,1992年中海出资2300万美元,以“毛地批租”的形式,从政府手中接过这块土地,为旧区改造资金短缺的这个时代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1992年10月海华花园正式开工,到1994年,仅仅18个月就完成了结构封顶,成为当时上海,乃至整个中国大陆最高的住宅楼,海华花园与同一年竣工的468米的东方明珠遥遥相望,构筑起上海1990年代的城市天际线。
30年后,中海接手上海黄浦区成片二级旧里改造项目,结合政府提出的文保建筑“修旧如旧”、城市肌理恢复“原汁原味”的发展需求,在充分调研地块的基础上,提出“以传承开启新的传承”的更新理念。
让风貌与繁茂并存
成为记忆中的烟火乡愁
2017年,上海市委、市政府提出旧区改造方式由“拆改留并举,以拆除为主”,调整为“留改拆并举,以保留保护为主”,并强调“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顺昌路是中海·顺昌玖里和中海·恒昌玖里的中轴道,迄今有120余年的历史。顺昌路过去是上海著名的“菜市路”,1917年在顺昌路这边建成了一座室内菜场,这里成为法国人口中“Market Road",1943年全路改名为顺昌路延续至今。在民国时期,日本的“味之素”垄断了中国的味精市场,为了与之对抗,“味精大王”吴蕴初和张逸云合资在顺昌路上创办了中国第一家味精厂——天厨味精厂。1923年,在这里生产了第一代味精“佛手牌”味精,改变了之后万千国人的餐桌。
顺昌路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很多百年老店聚集于此。除了浓郁烟火气,顺昌路也是中国“新兴艺术策源地”,中国近现代第一所专业的高等艺术学校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旧址就坐落于此。蔡元培先生是上海美专的校董,并为该校题写校名及校训“闳约深美”,康有为、胡适、章士钊、徐志摩等名家大师都在这里教过书,培养了木心、李可染等艺文巨人。
上海美专是一所首开男女同校先河的美术学校,也是国内第一个启用女裸体模特的艺术学校,创办了国内第一本美术专业杂志,最早组织大规模远足“旅行写生”,并将中国画首次送上世博会的舞台,是美术界的“黄埔军校”。上海美专掀开了中国现代艺术教育史上的第一页,也标志着具有现代美术教育理念的新型学校的正式诞生。
一百年前,这里是中西文化交融之地,传承与革新,保护与发展,记忆与未来在这里交织,一批敢为天下先的时代伟人,甘于传承不朽,勇开风气之先,不断缔造着时代传奇。一百年后,中海继续秉持“传承革新”的地脉文化精神,为保留几代人的生活记忆,传承城市精神文化,对顺昌路进行复原焕新。
经年累月,顺昌路建材老化,满墙涂料,拼凑修补痕迹严重,建筑失去了原本的美感,实用安全性缺失,为了还原顺昌路“原汁原味”的味道,中海查寻百年前的设计图纸,依照百年前的样式,对建筑立面进行还原。
值得一提的是,街口还保留了顺昌路存在百年的切角设计,让出更多空间给路人,令行走体验更加舒适,吸引人们驻足停留。建筑多了一个朝向路人的面,给人一种开放欢迎的姿态,这种建筑与人的友好关系,将继续延续下去。百年顺昌路将继续作为商业街存在,留住几代人的生活记忆,延续上海的城市烟火。
让城市的历史遗产
成为公众的文化资产
项目地块内有多座百年建筑,中海通过整体平移、原地顶升、修缮等方式,对百年建筑进行保留更新。鹤鸣里是其中典型的中西融合的代表性建筑,石库门头采用了西式雕花和巴洛克风格的设计,并融合中式牌匾、祥云纹等元素,石库门两边使用西方古典方形壁柱样式,内天井延续江南民居风格样式,呈现中西融合的鲜明特点,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与建筑艺术价值。
鹤鸣里前身为虞家大宅,上世纪30年代,虞家兄弟曾在这里创办乒乓球队,并多次举办乒乓个人锦标赛,创办《歌星画报》,集聚众多文艺界名流,展开活跃的创作交流活动,极大地丰富了沪上文化生活。
中海将会把鹤鸣里以及其他两栋文保建筑顺鑫里、鸿宁里一同平移到街角,并规划为商业空间。在迁移文保建筑前,建筑内部的构件被精心编号、保存,修缮完成之后,会被再次应用到建筑中去。昔日引领先锋潮流的豪门大宅,今后将再次焕发活力,成为新的城市目的地,让大家通过建筑触摸历史,了解城市文化。
为了更好地呈现这个空间,中海联动《时代建筑》杂志,举办“街巷再生”青年建筑设计大赛,目前已收到来自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京大学及众多国内院校,如:同济大学、中国美术学院、东南大学等全球193所高校、1027组选手的报名。此次竞赛通过建筑、规划、城市设计、艺术等各领域专业人士,探讨城市更新的全新可能,激发新一代建筑师的前瞻性与创意性,基于上海街巷,挖掘城市的活力,塑造具有独立精神的中国文化的同时,立足国际让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文化交流融合。
让时代建筑存续
ARBOUR成为可阅读的漫步街区
上海2035总体规划提出城市目标:建筑是可以阅读的,街区是适合漫步的,城市始终是有温度的。
中海·恒昌玖里沿黄陂南路由不同的建筑组团,形成丰富且连续的建筑立面,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慈寿坊段拥有拼花泰山砖墙面,阳台上有明显的Art-deco几何装饰,窗下有闪电纹装饰,墙面局部还点缀了镂空釉面花砖。中海将用留皮换胆的技法,把建筑外立面的形式、材料、特色装饰完整保存。
这种留皮换胆的做法,使建筑风貌被真实、完整地保留成为可能。未来中海·顺昌玖里、中海·恒昌玖里和新天地将形成更大片区、更富变化的、可阅读的城市街区。漫步在有记忆温度的街区,欣赏海派风貌永续的建筑立面,将老建筑的“段落”,融入到新的城市语境中,真正让老旧街区“变新”、“变活”。
中海·顺昌玖里和中海·恒昌玖里在“以传承开启新的传承”的理念指导下,致力于让风貌与繁茂并存,成为记忆中的烟火乡愁;让城市的历史遗产,成为公众的文化资产;让印刻时代的建筑得以存续,成为可阅读的漫步街区。城市更新不是简单的“推倒重来”,要让城市的空间留住城市的温度,中海·顺昌玖里和中海·恒昌玖里,将为上海中心城区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