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资讯 > 狂飙结束了,但“狂飙”的地产时代还在继续!

狂飙结束了,但“狂飙”的地产时代还在继续!

发布时间: 2023-02-11   点击次数: 223次   来源:魔都房房房    作者:小狮子

 

很久没有一部近乎全民皆知的剧了。

《狂飙》的成功很大一个因素是还原、纪实,虽然被删减,但整体“爽”感度在近些年的国剧里是排得上名号的,但毕竟国剧想要面世,永远不会被彻底保留。

还有一点,剧中20年的时间跨越,也呈现了那段世纪之交以来的社会变迁,还原了那段新旧交替时代下的“神奇岁月”。

剧中的20年变迁,是城市化进城飞速的20年,也是房地产作为拉动经济大动脉的引擎而狂飙的20年。。。

上海,作为全国楼市标杆之一,在这20年时间里亦火箭般“成长”。

1 福利分房时代

虽然剧是从2000年开始的,但剧里的房子,像高启强一家以及唐小龙唐小虎两兄弟所居住的,都是厂里分配的福利房。

福利房也是时代下的产物。

而福利房一部分起源于工人新村,提起工人新村,上海市民一定不会陌生。

建于上世纪五十至九十年代的工人新村,专门给工人阶级居住,其中的住宅作为福利分房,也被称为“老公房”。

旧上海作为中国曾经的工业中心,为顺应时代的改革和变化,建造了新中国第一个工人新村——曹杨新村,也算是先行试点单位。

曹杨新村之后,上海又在沪东、沪西两个工业集中分布区建设了多个工人新村,诸如鞍山新村、江宁新村、大连新村等。

1949年到1978年,上海的人均面积仅从3.6平米,提高到4.5平米,30年增长了不到1平米。

并且在当时,上海仍有近10万户的困难户家庭,一家三口挤在一个亭子间大小的屋子里,住房条件已经不能简单用“堪忧”来形容。

改革开放后,上海开始摸索新的住房制度第一步,是把国家建造分配,转变成了单位建造分配。

整个80年代,上海竣工了4000多万平米的住房,人均住房面积超过了6平米。但即使这样,上海依旧存在100万平米的住房缺口。

于是在不断摸索中,公积金中心于1991年成立,买房成了可能的事。

从公有到私有的转变,买房的观念逐渐在人们心中形成。到了1994年,全上海有一半的公房被购买,实现了商品化。上海公积金试点的成功,也让全国各地效仿学习。

2  “分水岭”来了

1998年,作为一个重要的时间转折点。

在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中国经济硬着陆,连续8个季度经济增速下滑。

为遏制进一步下滑的危险,中央政府决心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房地产市场进入了决策层的视野,政策面开始发生变化。

一是取消了福利分房制度,逐步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

也是在1998年,中国建设银行发出了中国的第一笔个人住房抵押贷款。

随着住房分配制度的取消和按揭政策的实施,以及当时只需首付2成或零首付,使得购房需求突然爆发:当时有钱的单位纷纷出手,把市面上的现房一抢而光……

通过市场、个人信用解决了住房消费能力不足的问题,使得有效需求在短期内爆发。

二是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正式实施,基本上锁死了农村集体土地的非农建设通道,规定了农地要想转为建设用地,必须经过征地后变成国有土地,这也就确立了城市政府对土地建设的垄断权力。

政府开始实行统一收储并出让的土地管理政策,市场上开始出现大规模的拆迁。各种赔偿分配纷争和博弈,也开始集中涌现。

也是这一年,住房商品化的时代全面开启。

3 地产“黄金时代”开启

千禧年,住房实物分配宣告全国已经停止,一个全面的商品化市场真正到来。

在全国房地产消费总量中,个人消费上升到了70%。长达七年的房企上市禁令在这一年解封,私企开始大规模进军房地产。

在当时,上海为了鼓励买房不仅买房退税,还送蓝印户口;但是,“那时候谁买房啊,都等着拆迁呢”。

不过当时,很多人对于买房的概念还没有形成,而且普通老百姓哪知道后来房价涨成那样了。

而且对于平均月工资只有千元左右的老百姓,几十万拿下21厅,已经是个“天文概念”了。

房地产行业作为城市经济最重要的发动机,也是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重要方式之一。

其中,土地征收的加速,地价的暴涨,“拆一代”、“拆二代”一夜暴富,取代煤老板们成为新时代的造富神话。

正如《狂飙》中的莽村拆迁、泥螺村违规开发事件都是基于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也是后来,各种和“强拆”、“暴力拆迁”相关的新闻内容,各种和土地相关的案件成为腐败案件的主流。

虽然当时,土地财政造成了一些不公,但是它带来的收入,是过去二十年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快速推进的重要资金来源,同时也带动了许多上下游产业,

也的的确确让大量城市的面貌“焕然一新”,城市数量激增的同时,人均居住面积、商业环境也都向好,也造就了一波猛烈的城市化浪潮。

2003年,国家确立房地产为支柱产业,同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首次突破1万亿元,开发商们开始疯狂拿地。

20053月前,上海市中心高价楼盘排队现象司空见惯,但是同月,国八条出台,楼市稍微降温。

2008年,央行加息、上调准备金利率,房价和成交量开始跳水,一场全球金融危机,使房产进入寒冬,也让上海楼市打了个“冷颤”。

4 地产“金融化”的起伏

金融危机之后,为稳定经济增长、避免房地产市场下滑,政策以刺激住房消费,推出信贷支持、增加保障房供应和税收减免政策为主。

四万亿投资刺激,降首付、税费,增加房贷利率折扣,放宽购房落户。

一系列调控后,房价止跌回升,2009年全国房价上涨23%500亿房企诞生。

2008年金融危机后,各大龙头房地产企业也纷纷在上海打下他们的“第一颗桩”。

自此上海住宅新盘也如雨后春笋般在这座城市里纷涌。这一时期,楼市也出现了“刚需购房者”、“改善购房者”等新名词,商品住宅消费市场被进一步细分。

一方面,房产被赋予“金融”属性下,经济效益扩张的同时,市场份额也越来越大,于此,国家也不断对其进行调控。

2010年,“最严调控”开始,高房价城市开始限购,信贷政策调控趋严,首付比例上调为30%起,二套房首付不低于50%,贷款基准利率上浮11个点以上,暂停三套以上贷款,全国房价应声下跌,千亿房企诞生。

2010年上半年,房价暴涨35%17433/㎡的价格直逼2万,而后半年,上海迎来限购令一开,成交量锐减,同比下降48%

此后,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在“稳增长”和“去库存”的政策诉求下,调控每年都在变动。

而上海楼市也一直在涨涨停停涨涨涨的循环往复中走向高位。

2016年下半年针对市场过热情况,出台严格的限购、限贷、限价和限售政策并逐步升级。

2017年十九大定调房住不炒,2018-2019年后各地政策频出,防止房价过快上涨,2020年出台三道红线限制房企无序发展。

政策打压叠加疫情影响,房企融资“三道红线”、房贷管理“两道红线”持续发力,银行业金融机构急于“收伞”,市场下行,救市及政策频出,房产宏观上被“去金融化”。

虽然地产行业在2021-2022年经历了很大的“震荡”,但是经过一些列的“措施”,2023年开年,倒是提前回暖,1月多个一、二线城市陆续止跌转涨,楼市复苏明显。

上海也不例外,交易转暖,刚需购房升温,2023年开年就是个好兆头。

总的来说,回望过去二十多年的地产“狂飙”史,地产作为带动经济起伏、飞速的“重中之重”,其改革也一直在进行中。

虽然广义上的“暴涨时代一去不复返”,将回归平稳发展,但作为板上钉钉的“经济支柱产业”,地产一定会是向好的,毕竟历史上楼市的周期往复,我们也是有目共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