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资讯 > 困于房产|上海的中产阶层实在太软弱了

困于房产|上海的中产阶层实在太软弱了

发布时间: 2023-10-14   点击次数: 348次   来源:魔都房房房   作者:中国保险大厦官网小编整理

 

中产阶级这个概念来源于西方。

在美国,家庭的通产年收入在3-20万美元之间的均可以称为中产。

但是在中国,这个概念就模糊许多。

财经大V吴晓波在《2021新中产白皮书》针对中国的中产阶层做的人群做出如下画像:平均年龄33.7岁,72%受过高等教育,平均家庭净资产496万,77%已婚、69%已育,平均年收入35万,平均住房数2.4套。

表面上看,中国的资产阶层有丰厚的物质条件、稳定体面的工作,和谐的家庭,光明的未来……优越的硬性条件应当赋予他们应对生活的勇气,这与今天的文章标题表达的意思实在大相径庭。

软弱的中产困于房产

但我们观察中国中产阶层的人物画像可见,房产是中国中产阶层重要的资产构成。

这两年楼市行情的变化,中产阶级的家庭,尤其是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中产阶级家庭,正被困在楼市里。

与其说他们软弱,倒不如说这种软弱,实在是身不由己。

01

有房没钱的“泡沫有钱人”

有钱人的资产一旦和房产挂钩,那么这个”有钱“就必须加上一个“泡沫”的前缀,尤其在现在这个楼市总体下行的时刻,一切看似体面的生活背后,都有一个沉重的枷锁——房贷。

以我的朋友Z为例。

她在私企做行政工作,是个土生土长的上海本地人,家里有两套房子,有一个正在读幼儿园的女儿,和老公每个月工资加起来到手4W多。

对比白皮书画像,他们一家的收入水平也勉勉强强算得上中产。

但是Z每天都活在巨大的焦虑和担忧之中,不止一次对我大吐苦水:

“房贷好几百万,每个月公积金支出5K,商贷12K,小孩每个月补习班一万多,我在私企上班,也30多了,这个年纪,随时都有可能被优化,这日子简直要过不下去了。”

我:“……你卖出去一套房压力不就小很多了吗?”

Z反驳我:“哪里那么容易卖出去的,现在房子一直跌,我也接受不了一下子被砍价上百万的现实啊!!!”

房贷+养小孩,几乎锁死了Z的所有家庭开销。

原本品牌的衣服包包,换成了淘宝促销款和打折帆布袋。

原本每个季度定期的出游,变成了备忘录里长久的计划。

我认识她十几年,从没有见她过过这样窘迫的生活,甚至比读书时更加节约。

2022年之后,大环境变化,二手房行情持续走低,一二手倒挂红利正在逐步消失。

沉重的生活逼得中产阶层不得不回头看:好像自己费力打的新房,并没有让他们躺赚千万,反而成了桎梏他们的囚笼。

Z还算幸运,勉强可以维持收支平衡。

但在她之外,还有大量的新中产,在各种冲击之下多年努力,付诸东流。

2022年,全国法拍房数量10万套,相比2021年,至少增加30%以上。

截止到今天,还有许多正处于执行流程中的法拍房源陆陆续续上新,这里面,上海的法拍房源数可不算少。

这些法拍房被拍卖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是:断供。

走投无路的中产阶级,资不抵债,选择断尾求生。

他们算有钱人吗?

大概是算的。但凡手里的资产能变现,他们的财富能吊打二三线城市的大多数你、我、他。

但被拔去了毒牙的毒蛇还能叫毒蛇吗?

同理,被困在楼市的有钱人真的能算有钱人吗?

这个问题,我不敢回答。

02

身不由己的中产阶层

今年年初,B站有一条播放量极高的视频,道尽了无数中产阶层的心酸。

有人总结影片核心:归根结底,“脆弱性”才是中产阶级最容易崩塌的根本原因。

当房产和资产挂钩,就意味着中产阶级所有的美好生活都构建在房价上涨、工作稳定、身体健康的基础之上,这种稳定,但凡有任何一环出现一点儿偏差,那么他们的人生轨迹马上就会大不相同。

篱笆论坛上看过这样一个帖子:

今年,因为工作性质特殊性和年龄原因,被优化下岗了,说实话每天心情都很压抑。

女儿还在读小学,一夜之间就长大了,那天回来抱着我哭的很伤心,问以后会不会生活的很困难,房子会不会因为还不上贷款被没收掉。

生活好像一下子被打乱了,因为某一个环节,一切被我搞得乱七八糟。

年初,互联网兴起过一个名词的热潮,叫:00后整顿职场。

具体表现为:不被职场定义,不被老油条同事同化,面对不合理的工作要求,随时可以拉下脸发疯。

种种清奇的事迹,我们好像从来没有从任何一个年纪稍长的人身上见过。

我总结原因,大概是——光脚的不怕穿鞋的。

许多初出茅庐的00后是真正的无产阶级,在这座城市,他们没房没车没存款。有时候什么都没有,除了意味着贫穷,还意味着自由,顶级的精神自由!

有房有车有家人的中产阶层,他们无法拥有这种魄力。

房贷、车贷、孩子读书……有时候就能轻易抹平一个成年人的棱角。

假如他们不在职场拼命内卷,兢兢业业,一旦被优化就意味着会有一处现金流断裂,手停口停,可大额的支出却没法随意叫停,社会不会因为你可怜就少毒打你一分。

生活对于这样的中产来说就像是大海里行舟,风平浪静最好不过,否则一个大浪打来,小舟随时可能四分五裂。

之前写过关于优质房产的文章,评论里有人留言说:

一下子让我感触颇深。

电影《革命之路》中写道:中产阶级的麻烦之处在于,他们已然脱离了温饱的状态,却又还未达到所谓的财务自由,他们有着比平民更为多元也更为微妙的精神需求。

这种精神需求放在中国人的身上就是房产的渴望。

在中国人的潜意识里,人究其一生一定要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

大批大批中产阶层,赌上未来十年甚至二十年、三十年的收入去搏一套房子,他们挣扎在生活这看起来前程似锦的一坛死水里。

他们的软弱何尝不是一种身不由己。

03

中产阶层在走出困局

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

上海越来越多的中产阶级开始选择走出楼市困局。

这里不得不提一个词:反向置换。

我的另一个朋友H

2016年,正值房地产行业的风口,那年在知名房企工作的H升职加薪,意气风发。

超高的未来预期让他做出了一个极其大胆的决定:拉满杠杆买下一套1500万的二手房。

买房之前他仔仔细细算过账,房贷月供4W,现在他月收6W,老婆月收将近2W,还了贷款每个月也能也能结余将近4W,生活也绰绰有余。

计划很好,但计划赶不上变化——

2021年,房产行业迎来下行大拐点,他的月薪一下近腰斩,房贷勉强还的上,只是生活一下子磕巴起来。

2023年,医疗行业被整顿,他老婆收入也大幅度缩水……

要说这些变化,单拎一个出来,勉强能应付,连到一起,直接就是毁灭性打击。

比钱压力更大的还有H对未来的预期和信心。

好在H不是什么一条路走到的黑的固执的人,和老婆商量后,他们选择卖了这套房,置换了一套75平的两居。

朋友聚会,说起这次置换他显得很平静:

“现在的经济形势,手上留好更多现金流我才能更有安全感,房子少个几十平方、每天多花一小时上班并不是什么不能接受的消费降级,毕竟我以前就是那么过来的。”

说实话,“反向置换”这个思路,换到10年前,估计大家都会大骂一声有毛病。

因为过去十年,在房地产疯狂上涨的红利之下,太多人,太多例子,都在实打实地教育我们:

买房子,一定要买踮踮脚才能够到的房子,把杠杆用足、预算撑满、差一点钱,借也要借出来。

这是能发大财的。

但经历了魔幻的三年口罩,经历了各行各业的反复波动,经历了地产、教培、医疗等行业的由盛转衰,越来越多的中产意识到“好汉不吃眼前亏“、”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中产阶层,尤其是上海的中产阶层,正在想办法走出楼市困局。

这个世界,方法总比困难多,出路总比危机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