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资讯 > 阶层固化与逆城市化|上海楼市最大的问题

阶层固化与逆城市化|上海楼市最大的问题

发布时间: 2023-04-07   点击次数: 724次   来源:上海写字楼网   作者:东亚银行金融大厦官网小编整理

 

一个城市中产的定义,应该是能够在极少数地方自由置业(没有贷款)并且面积不算小

在上海,这样的单价大概在16万(最次新的二手房),面积150平的话

需要2400万

本轮上涨以后,上海中产家庭数量滑坡

如果类似医生、律师、科技工作者、中年公务员等等都不是中产的话,这个城市活力当然会受到影响

疫情绝不是商业凋零的唯一原因

市区限价应该还会继续,因为这似乎是中产最可能买到类似房子的途径了

积分制保护了户籍人口,社保优先潜在保护了在上海长期工作的人

对于新上海人就不够友好了

一个城市富人的定义,应该是能够在市区有个大平层(或者两套中产房),郊区有个独立屋

接近1个亿了

胡润报告说中国过亿家庭资产总数才13万,这个数据应该是低估了,不过再怎么低估,

上海富人总数也是滑坡了

一定会有人说,不是所有人都要去买豪宅或者品质次新,这在以前的一个原因是因为譬如几套郊区房子,总是比豪宅涨幅大的,另一个原因是产业区的人就近置业的结果

彼时拥有两套郊区大房子的人,只是选择了不去市区而已

当房价失控到失去了选择的可能的时候,躺平情绪就蔓延了

不踏平又能如何?

多余资金进入楼市的意愿是压抑了,倒是房住不炒,同时也就斩断了房地产对于城市化的贡献了

上海过去一轮的房价涨幅,大致是以0坐标为同心圆扩散的

这本身就是逆城市化的

对于年轻人来说,当更贵的房子没有希望的时候,选择延迟购买,未来买更贵的房子想法也是正常的

毕竟年轻人还带着对未来的期许,觉得未来收入可以更高

因为逆城市化,所以刚需并不愿意去买郊区,导致郊区的产业人口难以集聚从而产业也难以集聚

因为住得远啊

也因为逆城市化,基建推进的经济发展举步维艰,不少热门板块的非地铁房和地铁房的热度就差距很大

因为地铁房方便去市区上班

聚居和逐利都是人性,郊区城市化必须以逐利来推动,不然聚居的话自然是偏好市区的

如果A是市区,B、C、D是郊区,A的涨幅低于B、C、D的中位数才是城市化

在房地产还是支柱的时候,上海一直如此

到了这一轮,五大新城之松江、之南翔(嘉定)、之奉贤、之临港、之徐泾基本上所有非地铁新房都卖得不算火

剔除其他房子限价导致对比下来更不值得的原因,更重要的原因是市场对于郊区的自生市场缺乏信心,也就是对于郊区的城市化没有信心

这还是2021年上海重点宣传的五大新城

如果政策不加以调整,不承认房地产的积极意义,躺平现象还会继续

好的买不起,不好的看不上

房地产的积极意义,是指投资者买入不成熟地带的房子,城市建设者通过开发商提前收回了资金进行城市建设

这是中国、上海过去几十年的经济引擎之一

投资者买入成熟地带的房子,其积极意义远不如不成熟地带,但是它在过去一轮里获得的回报更大,严重挫伤了市场信心

当前这个问题其实是挺明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