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资讯 > 上海楼市还能雄起么?从业人士有这些分歧!
发布时间: 2023-02-25 点击次数: 313次 来源:一房一万 作者:陌上公子
2022年5月20日0—24时,上海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84例和无症状感染者784例,对比四月初每天新增四万人大大下降!
不单餐饮和各类门店,大多数行业都遭受了不小的打击!房地产也是如此!
去年四月份上海新房商品住宅网签成交只有831套,5月份网签成交只有119套(截止5月19日数据);而去年4月份和5月份分别是7546套和6127套。
上海的楼市,错过了一整个春天!
吃过的饭不能再吃,没买的房子还能再买么?
时维五月,已至初夏,访谈了一些业内从业人士,对上海楼市走向有何看法,观点有相同之处,却也有差异,稍作整理,分享给读者朋友们。
观点一:上海楼市之后会平稳但不火热
这个观点是张伟(化名)提出的,他的观点是,疫情后一两个月肯定会有波动,比如需求的集中释放等。但一旦进入了市场平稳期,可能依旧会不温不火。
具体可能的情形包括:
一手房上来看,触发积分楼盘的比例会比之前降低,比如去年是接近50%的触发积分比例,今年可能只有30%会触发积分;
二手房上来看,一旦过度到市场平稳期,可能涨幅也不会像过去那么猛,也许一年能涨个10%就不错了;
至于理由,他认为上海楼市的主要市场还是刚需,而经历疫情后,很多公司会倒闭,很多人的收入和月供能力受到影响;尽管不缺买房子的人,但是购房人群势必会减少,在购房人群总体减少的情形下,一二手房的火热程度也不会像往年那样火爆。
观点二:上海楼市可能会迎来暴发
这个观点是王刚(化名)提出的,他的观点是,疫情后上海购房将迎来一波热潮,买房子的人会增加。不管是一手房还是二手房,购房人数都会增多。
他给出了以下理由:
其一,目前没有其他很好的投资渠道,而上海汇聚了大量全国的有钱人。他们没有别的资产和理财渠道,股市不行,实业投资也会经受打击,而钱放着也会贬值(今年M2计划是12%),与其这样,这些人会把钱拿出来购房,以求保值。
其二,目前全国楼市都在放松,上海楼市也势必会宽松。届时,大量的资金和授信会释放出来,也会推动资金流入楼市。并且到时候买房会变得更容易。
其三,从全球经验上来看,疫情过后,大多数国家的核心城市房产都经历过一次暴涨。
观点三:上海豪宅可能会上涨三成
这个观点是李诚(化名)提出的,他认为上海楼市将会出现分化。普通商品住宅走势应该是平稳的,但是豪宅可能会暴涨三成。
他的理由是:
其一,因为疫情对于上海经济的影响是巨大的,但是有钱人的资产几乎缩水不大。而上海未必会像其他城市一样敢于放水楼市,而往往楼市低潮时候,豪宅成交量反而突出。
比如2017年-2019年,成交最低潮时期,一手豪宅反而呈现“疯抢”。
其二,一旦金融政策放松,尤其是对中小企业信贷的放松,受益者都是富人。手中持有大量的现金和低息贷款,很有可能就去买房子了。
其三,很多富人有置换和收藏需求。这些年,汇率的变动,国际投资环境的变动,会加速合并优化;很多人认识到核心城市,核心区域的概念。很多富人也会将其他城市的房产抛出,集中资金置换成三千万以上的豪宅,用来规避即将到来的房产税。
观点四:二手房短期下跌,新房持续分化
这个观点的提出人是周丹(化名),她认为疫情后的两个月,二手房可能会出现小幅下跌情形;而新房中热门板块关注度会高,远郊盘会更难卖。
理由如下:
一是疫情期间,很多人都面临失业的窘境,很多人对上海还是比较失望的,还有一些小老板就直接破产了。有些人可能会选择卖掉上海的老破小,去一些上海房价便宜的城市追求生活;还有一些破产老板也会卖房求生。
另外,还有部分人群是属于急需置换人群,要卖掉小房子买大房子的。这些都会在二手房市场短期集中释放,造成上海二手房微跌的情形。
二是经过这次疫情,人们对于郊区的大规模供应不会太感冒,很多人会考量手里的存款和现实需求。至于远郊的投资楼盘和度假楼盘可能不会再考虑了。
观点五:老破小失宠,刚需会更倾向次新房新房
这个观点是赵静提出的,她认为,这次疫情封城可能持续事件也就两个月,但是对上海人民心理改变还是挺大的,房产市场可能会出现根据产品的持续分化。
原因如下:
目前持续阳性小区老破小居多。有相关机构统计得出,4月份持续阳性的小区老旧小区最多,上海发布上也有提及。
老旧小区由于老人多,位于人口密集的中心城区,基本没有物业,疫情下组织能力和居住环境都相对于新房和次新房有所不如。
在去学区大趋势下,加速出清老破小可能会成为疫情后很多人的首选。
而新房和次新房有完善的物业服务支持,包括小区设置,小区绿化,房间布局,建筑质量都要远高于老旧小区。
对于上海后市,尽管大家意见有不一致,但总体上达成了几个共识。
其一,上海楼市总体平稳,不会大跌。
其二,今后的上海楼市有宽松的可能,不会收紧。
其三,人们会更加务实,同时也会更加追求品质生活。
那么,对于以上几位从业者的观点,你更赞同哪个呢,如果有其他想法,也欢迎留言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