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楼迷 > 京沪办公楼网 > 郡江国际大厦 > 新闻资讯 > 太拼了,“为了学区凶宅都敢买”

太拼了,“为了学区凶宅都敢买”

发布时间: 2023-07-22   点击次数: 188次   来源:魔都房房房    作者:郡江国际领寓网站小编整理

 

最近,我刷到一部即将上映的电影《学爸》,讲述的是“单亲爸爸面临儿子幼升小,为了最后一套学区房不惜花重金买下凶宅”。

你看,连电影题材都涉及学区了,而且还只是幼升小,就那么拼。

在上海,一向被视为”楼市顶流“的学区房们,似乎也都在跌。

比如浦东内环世纪公园旁的双学区房,从1800万的挂牌杀到1317万成交,这放以前想都不敢想。

其实跌价的二手房不止学区房,上海目前整个二手行情都不太乐观。据说7月的二手成交量会跌破1万套。

而学区的下跌其实是可以预料的,因为学区本身就是炒作出来的泡沫,随着市场的下行、出生率的下降、教育制度的改革等等,不跌才怪啊。

并且,近些年,zf对于学区本身就是“打压的”。

1 跌跌不休的学区

与其说学区房下跌,往大了看,上海目前整个楼市都在下跌。

国家统计局公布了6月全国房价数据。全国70个城市,上海的二手房房价跌幅达到1.2%,是跌幅最明显也是最大的。

而且,上海已经连续两个月二手房环比领跌全国70城。

所以学区房的下跌,也没什么好意外的。

比如,那个对口闵行实验和莘松中学“双一梯”的高兴花园。实际就是一老破小。

2020年初,它的一室户285万,后来,一个月跳价一次,嗖嗖冲到450万,单价破10万。

现在,又回到300万了。3年轮回,轮了个寂寞。

还有著名福外学区房梅园三街坊,最高时曾经创下207382/平的单价纪录。

现在已经跌到15万以下,10万左右的成交都有不少,持平了2016年下半年。

密云小区作为杨浦家长心中的圣地,是二师附小、铁岭中学双学区,但是学区房遭受打击后,房价也直线下滑。

密云小区曾经连续突破14万,2023年后却只有6万多。

当然,除上述所说的学区房,学区房下跌的例子太多了:

静安童家浜小区,下跌21%,对口闸北实验和风华中学;

浦东潍坊六村,下跌26%,对口明珠小学和东昌南校;

闵行平南三四村,下跌21%,对口平南小学和实验西校。

很多所谓的学区房就是老破小,你觉得真的值吗?

但是“学区概念”太深入人心,应该没有哪个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不上一个好学校,能有一个“好的起跑线”。

2 学区怎么就失守了啊?

除了楼市的整体下行,出生人口的下滑也是学区房利空的很大原因之一。

近几年,上海常住人口在减少,从2021年起,常住人口自然增长率呈负增长。

而且上海的常住出生人口也在快速下滑。

去年上海的出生人口10.8万,死亡人口14.8万人,自然人口减少了4万人。同时人口流出了几万人。

据说不少学校这几年都在减招,像我有个做幼师的朋友,她说她们幼儿园原定要招收4个班级,但是最后勉强招满两个班级。

而且全国的招生情况都不怎么好。

根据教育部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共有幼儿园28.92万所。这一数量相较于2021年减少了5600多所。这是过去15年以来,全国幼儿园数量首次负增长。

新生人口的减少,直接导致学区需求的滑落,所以本就是泡沫的学区房,自然就下跌了。

说白了,人口的减少,对于整个楼市都是很大的冲击,而学区房和人口更是直接捆绑的。孩子都没了,谁还去买学区啊?

除了出生人口的下滑,影响学区的另一个因素的“教育资源均衡化”。

教师轮岗制虽然目前还没有正式在上海推行,但是在2021年,北京率先在东城和密云两个区试点,当年年底就扩展到了6个区。20227月份,北京更是直接梭哈,全市16个区全面开展教师轮岗。

所谓“教师轮岗制”,是指老师在某所学校从教若干年后,再调到另一所学校,打破了“一校定终身”的惯例。

这个制度打破名校对优质教育资源,也就是对优秀老师的垄断,让买学区房变成了买盲盒,让优质学区房变得不确定。

“教师轮岗制”如果全面推广并实施了,那对于学区房的热度还会再降,而且一定程度减轻家长们的经济负担,也推进了教育的公平化。一举“N”得啊。

不过由于涉及到教师们的轮岗调动,全面实施起来没那么容易,但是北京已经开展了,那未来会不会有更多的城市跟进呢?

3 可怜天下父母心呐

根据育娲人口研究《中国生育成本报告2022版》中的估算,每个家庭针对6-14岁孩子支出的养育成本为平均每年24072元,整个阶段为216648元,占孩子18岁前总养育成本的44.65%

也就是说,义务教育阶段可能是家庭经济负担最重的一个时期。

根据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发布的《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计算后发现,从2010年到2018年的这近十年时间里,家长每周辅导孩子作业的时长几乎都是翻倍的。

而且中国大陆教育支出相对于人均收入的倍数可能是世界上最高之一,养育压力几乎是最重之一。

所以,学区房对于家长们来说,意味着良好的开端,较高的起跑线。

反正没有哪个家长不想自己的孩子未来能超越自己,过上更好的生活。

而且很多人都认为上海因为教育资源集中,孩子少,所以升学难度相对较低。

但是,真正能在上海考上211/985985院校的学生,大约只占到全体人数的4.55%1.95%,也是极卷的。

而且,上海教育资源差距非常大,2022985大学在沪招生3500人左右,60%以上的名额被四校八大拿去。

上海顶级学府交大、复旦,四分之三的名额给了四校八大。其他230多所高中,只能拿到四分之一。

所以在上海,你想让孩子读985大学,一定要以四校八大为目标的话。如果读不了优质的学校,那就基本与985大学无缘了。

家长们想让自己的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当然是无可厚非的。

于是家长们为了给孩子最好的“教育资源”、给予最充分的“外力条件”,即使被炒成“天价数字”的老破小,也去买。

但是,

学区房就能保底你家孩子上重点大学了?上了重点大学就能衣食无忧了?

还有,学校的升学数据不代表你家孩子的升学概率。

再直白点,学校升学率再高,但是如果你家孩子不是读书那块料,即使因为所谓的“学区房”进了“名校”也是白瞎。

而且,如果一个资质平平的孩子进了“名校”,反而是一种折磨啊。

教育是个大事,可以说是每个做父母的“终生大课”,在养育孩子方面,如果家庭教育都没做好,那读什么学区都是没用的。

而前些年疯狂溢价的学区房,势必会随着孩子数量的减少、教育均衡政策的推进而降温。而且这些利空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加剧。

让高溢价的老破小学区们回归到正常价格,让家长们不要疯狂着迷于学区,难道不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