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项目动态 > 上海新标地莲花大楼25亿拍卖,买家是谁,竟如此财大气粗?

上海新标地莲花大楼25亿拍卖,买家是谁,竟如此财大气粗?

发布时间: 2024-01-27   点击次数: 445次   来源:天文商学   作者:实效实操可落地的

 

前一段时间,上海新标地“莲花大楼”拍卖了25亿,这栋楼的前任主人是昔日亚洲铝王、东北首富刘忠田。而拍下这栋大楼的是杉杉西服创始人郑永刚。

一个卖西服的为啥这么有钱?其实,这些年杉杉早就在锂电池正负极材料领域,做到了全球第一。

2021年,杉杉收购LG旗下偏光片业务,实现了高端偏光片的国产化。

2022年,他又一口气拿下比亚迪、宁德时代和中石油的投资。而他的创始人郑永刚,早在1999年就预言了锂电行业的起飞。

从西服大王到高科技巨头,郑永刚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1989年,31岁的郑永刚被分配到资不抵债的宁波甬港服装厂担任厂长,这家工厂就是后来的杉杉西服。八九十年代,国内物资匮乏,追赶时髦的年轻人宁愿冒着感染疾病的风险也要穿国外淘汰的洋垃圾。

于是,郑永刚决定带领工厂转型,做中国人自己的西服。

然而,当时的服装厂已经负债上千万,连买煤烧锅炉的3000块都凑不出来。没办法,郑永刚只能空手套白狼。

他先跟纺织厂谈判,赊了一批布料,然后向妻子借了3000块,买了一批煤,启动了工厂的流水线。靠着热火朝天的生产假象,他成功说服一位上海老板借给自己几万块。然而,好不容易有了钱,郑永刚既不进货,也不跑市场,而是把所有钱都拿去砸广告。

1989年,郑永刚怀揣6万块到央视打广告,当年的广告费30秒要1700块。央视广告部主任不解地说,我从没听说过做服装的还用打广告。

然而,就是靠着这条广告,杉杉西服迅速火遍大江南北,一举成为全国销量冠军。在时尚之都上海,年轻人甚至要凭结婚证才能排队买到一套杉杉西服。

1996年,杉杉西服在A股上市,成为中国服装第一股。到了1999年,杉杉的年营收已经超过14亿。

然而,就在所有人都觉得前途一片光明的时候,郑永刚敏锐地嗅到了危机。这一年距离中国正式加入WTO还有不到两年,郑永刚意识到,一旦国门打开,外资品牌涌入,杉杉一定会受到巨大冲击。

于是,在所有人的不解中,他砍掉了苦心经营多年的制造基地和销售网络,也让杉杉西服的市场份额从巅峰时期的将近40%,一路跌到5%

不仅如此,郑永刚还决定放弃宁波大本营,到上海寻求新的机会。由于不被理解,当时愿意跟着他的人只有不到5人。

而在另一边,鞍山热能院的碳素研究所也同样陷入了困境。当时他们正在研究一种用于锂电池的负极材料,这个项目是国家863计划的重点项目之一,然而由于缺乏资金,研究一度陷入停滞。

这个项目让正在寻求转型的郑永刚眼前一亮,先后投了3个多亿,但没想到正是这笔投资害得他差点破产!

19993月,郑永刚和鞍山热能院院长一起吃饭,偶然听说了研究所经费紧张的事。

郑永刚不懂技术,但他隐隐觉得这个锂电池负极材料将是未来世界上最好的东西。于是他当即决定给研究所投1000万,可没想到1000万连声响都没听见。

为了让研究继续下去,郑永刚先投了8000万,后来又投进去3个亿,卖西服赚的钱几乎全部投进了研究所,亏得一塌糊涂,身边人都觉得他疯了。就这样一直单向输出了整整8年。

直到2007年,乔布斯的苹果横空出世,全球锂电池需求迅速引爆,郑永刚也终于等到了历史性的机遇。

2013年,靠着锂电材料业务,杉杉总营收突破240亿,跻身中国企业500强。

此后,新能源汽车爆发,杉杉又先后拿下宁德时代、比亚迪、特斯拉、LG化学等头部客户。

杉杉集团的市值也从90年代的20多亿,增长到今天的520亿。

30多年,成功穿越三个周期。有人说郑永刚是企业界的常青树,但就像他自己说的,“骑自行车看的是前面10米,开汽车看的是前方200米,而只有坐上飞机才能看清时代的方向。”

“跨行穷10年”,这是父母经常对我们告诫的一句话。而“跨界”呢?跨不好,可能要穷一辈子!

从西服制造商,到锂电材料;从服装行业,到能源产业,这个跨度不可谓不大!

那为什么郑永刚就能成功呢?

说到底,还是独具慧眼,还是作为一名优秀企业家的战略眼光和200%的战略执行力!

为什么这么说?

有的人看到了,但不相信;有的人看到了,相信了,但行动力拖了后腿;只有未雨绸缪,看到,相信,并付诸行动的人,才能笑到最后。

有很多企业只重视战略规划,却忽视了战略管理和战略执行。明明一个好项目,因为管控和执行不到位而流产。

这得多可惜啊!

所以,方向对了不代表你就能走到最后。战略管理和执行,才是保证企业到达彼岸的重中之重!

那么,怎么才能保证战略在执行过程中精准实施和落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