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24-01-05 点击次数: 282次 来源:方志上海 作者:申知沪志
1985年5月8日 联谊大厦落成
高层办公建筑的发展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高级写字楼的数量以及出租率是一座城市重要的商业指标。上海作为中国最早的开埠城市之一和经济中心,高层办公建筑的发展历程也是国内各城市中时间最长,且最具有代表性的。
在高楼林立的上海中心城区,延安东路与四川中路东北拐角处的一幢高层建筑已略显陈旧。在上海环球金融中心、金茂大厦、上海中心等摩天巨厦的光环下,它显得有些微不足道。然而1985年5月8日落成时,这栋现代气息浓厚的方柱形玻璃幕墙高楼可是“秒杀”了上海滩的各类建筑,曾令见多识广的上海人也忍不住叹为观止。这就是联谊大厦。
进入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步伐开始加速,众多国外企业和港澳台地区企业来沪寻觅商机,并开设代表处。但那时市区并没什么高品质的专业商务写字楼,更不要讲CBD(中央商务区)了,外商只能在寥寥可数的锦江饭店、和平饭店、东风饭店等涉外宾馆中办公。
香港是内地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最早来沪投资的地区。20世纪70年代末,就有一批港商来上海考察、洽谈投资事宜。一直以来,沪港两地的关系就非常密切,除去历史渊源外,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两地在经贸上存在着很大的互补性。香港拥有充足的资金、先进的管理经验及工业技术。而上海腹地广大,扼南北交通咽喉,金融、贸易及信息方面发展迅速,形成了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
地产投资一直是港商的强项。而改革开发初期,上海高级写字楼的空白,自然吸引了众多关注的目光,沪港双方可谓一拍即合。港资从1982年开始投资上海的房地产业,当年9月就与上海方面签署了第一个项目——联谊大厦。该项目由上海锦江联营公司与香港新鸿基证券(中国)有限公司合作经营。注册资本1344万美元,合作期10年。时任上海市市长汪道涵就此合作说到:“你们摸索着干。”
大厦所在地块紧靠延安东路,毗邻外滩,位于市中心核心区域,寸土寸金。早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就已被外商相中,建起了进口汽车销售行。二战爆发后,外资撤离,车行也不复存在。1945年之后,此地块部分作为加油站及附属设施。此后又移作其他用途。
1931年的爱多亚路(今延安东路)四川路口东北角地块(现今联谊大厦位置)为一家汽车销售行,类似于现在的4S店,从广告可知主要销售克莱斯勒牌和普利茅斯牌轿车
1949年拍摄的与上图相似视角,相同地块。可见原车行的建筑仍存,但已经过改建,用途不明
1979年航拍的联谊大厦地块(黄圈内)。仍然是20世纪20年代留下的建筑
大厦名称以“联营”“友谊”之意命名为“联谊”。占地面积2400平方米,建筑总面积26771平方米,总高105.15米(一说是107米)。由华东建筑设计院设计,著名建筑师张乾源担纲。上海第二建筑工程公司施工。众所周知,延安东路是由洋泾浜河道填埋筑路而成。大厦在地基施工作业时也确实碰到了暗浜,克服了不少复杂的情况,特别是在早期的勘察和打桩作业中下了不少功夫。大厦的设计也博得业内专家同行的赞扬。包括王董建筑师事务所、日本大林组株式会社等业界知名企业均肯定了设计师运用新规范和手段的理念,认为大厦结构经济紧凑,技术先进。香港地区和国外的专业建筑报刊也对我们自行设计的现代化大楼“联谊”给予各类好评。
速度和质量 展现上海水准
由于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首开先河之作,所以联谊大厦的建设备受瞩目和关心。小平同志来沪视察期间,上海市委汇报工作时明确表示“联谊必须在85年拿下”。参与各方克服设计周期短,工期紧,新技术环节多等困难,确保了工程进度。
大厦于1982年11月17日奠基。从1984年3月动工,到同年12月封顶,再到1985年5月竣工,用时仅为14个月,比预定工期整整提前22个月!当时香港地区报纸和外媒都感叹“上海速度”!
大楼基础采用箱形基础加钢管桩,桩径609.6毫米,桩长55米,底板厚1.6米,上部结构采用外框内筒,肋形楼盖。外框柱距东西向为9米×3米,南北向为8.5米、7.5米、7.5米、8.5米。大厦南北长54.7米,东西宽27米,地上29层,地下1层。地下室层高4.92米,底层4.8米,第二层5.7米,第三层3.5米,第四层以上为标准层办公用房,层高3.35米。第三层至第二十八层为大开间,每层建筑面积930平方米,可自由分隔,能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
联谊大厦在结构设计上主楼和裙房之间不设沉降缝,能满足使用、抗震、抗渗等要求,在软土地基采用这种方案,国内还是首例。1986年工程设计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市优秀设计二等奖、城乡建设部优质工程三等奖。大厦的顺利竣工也得到了中央和市领导的肯定,认为这种“利用外资,自行设计,自行管理,自行施工,节约和争创了外汇,培养了技术力量,满足了进步,适应外商办公楼的使用要求和外商使用习惯,这条路子走对了。”
1985年5月8日,《文汇报》头版显著位置报道了联谊大厦建成的消息
1985年5月8日,《新民晚报》在头版配发题为“上海速度”的评论文章来介绍联谊大厦
1985年上海市中心航拍。刚落成的联谊大厦可谓鹤立鸡群
当之无愧的“沪上写字楼大哥”
联谊大厦设备配置在当时国内都是最先进的。中央控制空调系统采用美国原装约克品牌;电视监控中心在公用区域分设摄像机,由中央控制室管理;消防系统包括灭火喷淋系统、烟雾报警器、温度探测器、火警报警装置、软管消火栓、各类灭火机等,并配有应急备用发电机,每层均有消防栓、烟感报警、水喷淋系统、正压送风系统与火警装置连锁,以自然排风和排风竖井排烟相结合;大厦共有5台电梯,其中4台客梯是日立牌全电脑群控电梯,1台消防兼货梯;通讯系统,配PDS智能专线(微波)接入国际互联网。
地下室为设备用房,包括水泵房、锅炉房、冷冻机房和污水处理房等。底层有银行、商场、票务中心、快递、邮局;第二层设餐厅、酒吧、咖啡室及多功能会议中心;第三层是大厦内部管理办公室。
联谊大厦咖啡室
联谊大厦内香格里拉餐厅的正宗美国牛排,曾经在沪上享有盛名
建筑平面紧凑合理。运用无柱空间设计手法, 反复比较密柱和稀柱结构方案,采用了后者,使3万平米的大厦仅用14根及内筒组成,这在上海属首次尝试。为加快施工的关键之一,同时满足楼层整租和分租的不同外商要求。实践证明,无柱空间深受外商欢迎。此后新建的高级写字楼大多采用这种设计。
大厦业主是国内服务业龙头锦江国际(集团)有限公司,在海外也颇具影响。联谊大厦物业管理公司——上海锦江物业管理公司,当时拿到的是上海第一块物业管理牌照,从此办公楼的物业管理模式开始在全上海推广。精良的设备和严格的管理使得整幢大厦成为高层办公楼管理的典范和标杆。
1986年年底的一个夜晚,时任新华社社长的穆青致电公安部,大意是:该年12月下旬,位于上海市延安路的联谊大厦发生了一起火灾。但由于大厦安装有自动报警与自动灭火系统,初起之火很快被控制住,未造成太大的损失。穆社长建议公安部派员就此事实地调查一下,以便通过新闻媒体宣传推广。
联谊大厦内这种灵活的空间隔断式办公区域在现今看来十分普通,但在当时是颠覆了大众对办公室的固有概念
1987年,从延安东路中山东路天桥下仰望联谊大厦
20世纪80年后期拍摄的外滩。新建的联谊大厦与外滩历史建筑群相得益彰
1991年航拍的联谊大厦。超大面积的玻璃幕墙是其最大的特色,这开创了国内大型建筑使用玻璃幕墙的先河
联谊大厦是改革开放后上海第一幢现代化写字楼。自1985年5月8日竣工营业以后,吸引了花旗银行、ABB公司、三洋电机、新鸿基、法国达飞轮船有限公司等众多世界知名金融、贸易机构入驻,联谊大厦引领了上海改革开放后外商投资的热潮,展示了上海对外开放的姿态。这种开放,不仅带来物质的变化,也带来了观念的开放。上海第一代白领由此诞生,随之而来的是就业观念的变化、市场理念的变化等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去外企或合资企业工作,形成上海新的“白领文化”,这也是开放促进发展的一个鲜活例证。
后 记
联谊大厦的示范和引领效应是无可估量的。大厦竣工半年之前,预订出租率已超七成。其中有三菱商事、丸红、通用电气、IBM、惠普、王安电脑、DEC、花旗银行、ABB、三洋电机、新鸿基等世界知名企业。有些企业排队登记超过一年,方才得以入驻。“在联谊大厦上班”一时成为年轻人的梦想。以此为样板,之后瑞金(宾馆)大厦、上海国际贸易中心、上海商城等一大批涉外高级写字楼陆续建成开业,上海的对外开放迅速进入到蓬勃发展期。
从上面这张表格中可以发现,1988年,驻沪的主要外资及中国香港地区金融机构有近半数在联谊大厦办公
联谊大厦还曾经登上了上海学生作业本的封面
1995年,从浦东眺望外滩一线。众多高楼拔地而起,联谊大厦不再孤单
虽然,联谊大厦在上海高度“老大”的位置上只坐了两年,1987年上海电信大楼以123.4米的高度成为上海滩“新高”,但它在新时代上海改革开放中的里程碑意义和示范效应,无可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