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上海第一代白领的联谊大厦

发布时间: 2024-01-05   点击次数: 282次   来源:华夏文化创意   作者:联谊大厦网站小编整理

 

80年代中期上海的最高建筑——联谊大厦

导语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上海第一幢中外合资现代化商务楼宇——联谊大厦建成。最早进入上海的外资企业大多入驻于此,上海第一代白领也大多在这里踏入外资企业的门槛。那时,“白领”是一份相当让人羡慕的职业,尽管他们在离开原先计划体制分配的单位时会遭遇“辞职”的尴尬(计划体制下的工作单位是分派的,人们基本是“从一而终”,“辞职”好像犯错误,是需要勇气的)。然而,外企管理的规范、对人才的注重、与世界接轨、人际关系相对简单以及待遇之优厚着实让许多有才华的年轻人向往。几十年过去了,几代白领的艰辛付出推进了上海的国际化,白领也已成为上海一支浩大的职业群体。今天,我们推出在进行上海市区建筑调查时收集整理的有关联谊大厦的资料,希望引起对白领文化的关注,探讨海派文化与白领文化形成的关联。

改革开放后上海建造的第一幢现代化商办楼

上海联谊大厦

上海联谊大厦位于延安东路四川中路口,落成于198558日,是上海市对外开放后第一幢中外合资建造的现代化外商办公楼。

联谊大厦建筑面积30,000平方米,标高107米,地下一层,地面以上包括电讯用房共30层。大厦底二、三层平面为矩形,四层以上标准层接近方形,底层两面临街,有银行、商场、票务中心、快递、邮局等,地下室为机房。联谊大厦的建造,体现上海水平和中国改革开放的新现象。以建筑所用设备和材料,在当时几乎都是最好的。建成后联谊大厦,创下多个“上海第一”乃至“全国第一”:上海第一幢涉外商务办公楼、上海高度第一的大厦、国内第一幢玻璃幕墙建筑等。大厦竣工半年之前,预订出租率已经超过七成。

20世纪80年代,中国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越来越多的港澳台资和外资企业来上海开办企业、开设办事处。然而,外商只能在锦江饭店、东方饭店等寥寥数家涉外宾馆办公,且所有房间被外商租用,难满足外商需求。当时的上海,连普通办公楼也很少。“雇不到人、借不到车、租不到房”的窘境,已经成为上海对外开放前进道路上的拦路虎之一。市委市政府研究后决定,以合作方式投资建设上海第一座涉外商务办公楼。联谊大厦19837月动工,19855月竣工,历时22个月,上海市市长汪道涵、副市长倪天增出席了竣工典礼。大厦开业以来,吸引了花旗银行、abb公司、三洋电机、新鸿基、法国达飞轮船有限公司等众多世界知名金融、贸易机构,享有良好声誉。联谊大厦的业主是锦江(集团)有限公司,管理者为荣获“上海市优秀物业管理企业”称号的上海锦江物业管理公司,大厦被评为“全国物业管理优秀示范大厦”,并通过iso9002质量体系的认证。

经历了近30年风雨,联谊大厦依旧伫立在延安东路四川中路交汇的醒目位置。在上海环球金融中心、金茂大厦、上海中心大厦的光环下,如今的联谊已显陈旧,但它历史意义依然熠熠闪光。首先,联谊大厦引领了改革开放后外商投资的热潮,表达了上海开放发展的态度。这种开放,不仅带来物质的变化,也带来了观念的开放。上海第一代白领由此诞生,就业观念的变化、市场理念的变化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去外企工作,形成上海新的白领文化。其次,当时联谊大厦采用中外合资模式建造,是创新,它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比如新材料的运用、新融资手段的运用,也一再创新,不断刷新当时的上海速度和上海高度。这种勇于尝试的创新理念,值得今天的我们学习。再者,联谊大厦的物业管理公司拿到了上海的第一张物业牌照,从此办公楼的物业管理模式开始在全上海推广。与此相类似,在联谊大厦办公的第一批白领们,由此学会按照国际规则办事,提升专业化水平,之后他们哪怕流动到别处,也会把这种科学高效的管理水平带去,上海企业与世界接轨,就从联谊大厦起步。直到今天,注重城市管理的效率和科学,仍然是上海城市发展中的重要课题。

联谊大厦精装修办公房出租

联谊大厦办公房可见外滩江景

1990年代,外滩延安东路100号联谊大厦。 那时,延安路高架还没有开工。71路,42路公交车就在附近。每天在联谊大厦进进出出的都是改革开放后第一批进入外企的精英分子。当年开私家车上班的很少,公司的老板们会有公司用车和司机。记得老牌英资的怡和洋行英国老板的公车是辆劳斯莱斯,车牌好像是黑色的,每天停在联谊大厦的停车场上,很扎眼。怡和洋行集团代表处的办公室在26楼,怡高物业也在26楼。怡高的董事总经理TED是台湾人,他和集团的英国老板William 是好朋友。199510月,我从充满北欧休闲风的24楼伊莱克斯(远东)公司上海代表处跳到正统的英资怡和洋行旗下怡高物业。英国公司规矩很多:今天TED会看着我穿的休闲鞋问我是不是下班后要去打保龄球;明天副总经理JAMES会问我为什么穿的裙子没有超过膝盖,或者提醒我要穿深色的丝袜……天天高度紧张的不是工作,而是着装和礼仪,这让我浑身别扭。一天下午,我正在打印文件,一个声音飘了进来:“TED在吗”?纯正的京腔!京片子刚落地,一位英国绅士出现在门口:他就是英国老板韩维廉。听说他是个中国通,不仅会说流利的中文,还对中国历史文化有研究。这之后,在楼道或是在电梯我会经常碰见他。做为集团的大老板,他对我这个大学里刚出来的女生颇为关照。会问我对工作的感受,公司的情况等等。不久,96年新年快到了,95怡和嘉华年会在南京西路722号原为犹太人总会的一幢花园老洋房里举行。怡和集团的人聚集一堂,好不热闹。我带了大学师兄当时在上海电台里做音乐节目的潘义和主持人小冉到现场来玩。洋行里的白领对文化圈的人格外好奇,我也自然成了会场的焦点。晚会现场,我表演了清唱“独上西楼”,颇为轰动,成为怡和洋行的歌星。记得那天英国老板穿了件清朝小褂,坐在那儿,颇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