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在上海高度“老大”的位置上只坐了两年,却有重要意义?

发布时间: 2024-01-05   点击次数: 289次   来源:城市行走   作者:联谊大厦网站小编整理

 

今天,在摩天高楼密布的上海中心商务区,延安东路与四川中路拐角处的联谊大厦不大起眼,然而,当这栋现代气息浓厚的方柱形大厦1985年落成时,曾令见多识广的上海人忍不住叹为观止,因为,而今随处可见的铝合金玻璃幕墙建筑外观,那时在大上海还属希罕事物。

高度不是建筑的全部意义,却是最容易受人关注的指标。先是1982年的9130层的上海宾馆,宣告了作为老上海象征的国际饭店,那座建于1934年的英式大楼,拥有的上海“第一高度”纪录在近半个世纪后终于作古,再是联谊大厦以摩登的形象不仅创造出城市新高度,还傲居“华东高楼之冠”。

改革开放引得越来越多国外企业和港澳台企业来沪开设代表处,但那时没什么高品质的商务楼,更不要讲 CBD(中央商务区)了,外商只能在寥寥可数的锦江饭店、东风饭店等涉外宾馆办公。联谊大厦是沪港合资第一座外销甲级写字楼,由上海市投资信托公司和香港新鸿基证券有限公司合作投资,也是该公司1985年进入中国发展的第一个项目,上海市市长汪道涵说:“你们摸索着干。”结果,项目做得很成功。

联谊大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上海第一幢现代化智能型大厦,系中外合资的商务办公楼。大厦位于上海市延安东路与四川中路交汇处。其建筑造型是上海高层建筑采用4片整个玻璃幕墙作为外立面维护墙体的全新尝试,幕墙的水平、竖向线条使塔楼富有韵律和尺度感,茶色的玻璃幕墙与周围历史建筑相协调,减少光线反射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有着极强的建筑表现力。一层为商场,二层为餐厅,三层以上为办公用房,设有现代化通信设施。由于采用了外框内筒形式,所以办公室均为无柱大空间,可提供更加灵活使用的为办公空间。设备用房包括水泵房、锅炉房、冷冻机房和污水处理等,均设在地下室,变电所设在二层裙房。占地面积2400平方米,建筑面积27774平方米,容积率11.57;总建筑高度109.03米(室内外高差1.52米,屋顶最高标高107.51米);大厦外形54.7米×27米,开间9米×3米,结构采用外框内筒(稀柱框筒结构+ 密肋楼板+单向宽扁梁)。设计单位为华东院,建设单位为上海锦江(集团)联营公司,上海第二建筑工程公司(土建总承包)、上海市基础工程公司分包(打桩工程)、上海工业设备安装公司(安装工程)联合施工,1982年底完成扩初设计,198412月竣工(结构封顶),19854月完成全部装饰工程。1986年,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上海市市优秀设计二等奖、建设部三等奖。

在《中国建筑口述史(第四辑):地方记忆与社区营造》中,收录了联谊大厦口述记录,受访者为联谊大厦项目中重要的华东院设计前辈。让我们听他们讲联谊大厦背后的故事......

上海市引进外资的试点项目

联谊大厦是引进外资建造的高级外商办公楼,走的是“外商投资、中国设计、中国备料施工和管理”的路子。受访者张乾源先生(项目设计总负责人)说道,经过与香港新鸿基集团的冯景禧等人激烈地谈判,最后谈成中方以土地作为投资,香港方面负责整个大楼和现代化设备工程的费用。当时外方出资8000万港币,双方合作建造一座30层(地上29层,地下1层)的现代化智慧办公大楼,总计建筑面积约3万平方米。位置选在延安东路和四川中路交叉口的一块基地上,靠近外滩。项目经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和上海市批准的,设计以及公用设备选用全部由华东院承担。

回顾20世纪80年代初期,华东院承接联谊大厦项目的原因,受访者沈久忍先生(项目扩初建筑图纸 设计、绘图)提道,第一,设计总负责人张乾源各方面认识的人很多,荣毅仁也和他认识;第二,改革开放以后,中央派荣毅仁负责吸引外资支援国内基本建设,这是上海市第一个引进外资的项目,做试点。联谊大厦项目由香港新鸿基公司冯景禧先生投资,冯先生想在南京路做一个地产项目,以纪念他曾经在这里的工作和生活经历。上海市规划局讲南京路不允许建超高层,一马路(南京路)、二马路(九江路)、三马路(汉口路)……一直找不到地方,因为都是保护建筑,没人敢拆,最后退到了五马路就是今天的延安路。这里曾经有黄浦区的一个唧水站,边上是上海市汽车服务公司和一个商业仓库,在这里造建筑对周边影响不大。这就是今天的联谊大厦所在的延安东路和四川中路转角的位置。本来联谊大厦基地面积很小,覆盖率完全达不到规范标准,考虑到这是第一个引进的外资项目,上海市规划局特批了。市政管线方面,当时延安路正好在改建,规划局要把延安路拓宽成一条城市主干道,所以大厦建设中也没碰到什么问题。联谊大厦建成后,香港投资方认为达到他们的标准了。当时在上海还是很轰动的,办公出租十分火爆。

非常珍贵的是,沈久忍先生还保留了扩初时期的文本,他说:“这份联谊大厦的扩初文本估计别人也不会有了。我当时还是小青年,院里的副总建筑师张乾源来我们室里,叫我参加联谊大厦设计小组,我至今记得张乾源叫我跟他一块到锦江饭店一个小礼堂参加关于联谊大厦的会议。我从方案一直做到初步设计完成。联谊大厦初步设计的文本也是华东院编制的第一本精装图册,这个本子怎么装订我还研究了半天,封皮上的字是张乾源请书法家写的,非常有纪念意义!”

上海第一栋玻璃幕墙高层办公楼

联谊大厦是上海第一栋玻璃幕墙办公楼设计,张乾源先生提道,联谊大厦的幕墙设计尽量采用暗褐色的玻璃和框架,将此作为外滩建筑群的陪衬,与外滩气氛一致。幕墙的框架采用最为经济合理的截面,整幢建筑物使用二十多年,直至2009年都无任何裂缝,体现了完善的设计品质。这里还要特别提出,在20世纪80年代,一般玻璃幕墙都是全封闭的,但当时联谊大厦的设计师在结合实际情况之后,在每层窗底部开了一排小窗作为通风换气之用,此法大大减少了空调的能耗,又有新鲜空气的流通。同时,联谊大厦也是上海第一幢将所有污水都处理的现代化智能大楼,达到环保标准。

沈久忍先生也说:“这是我们第一次做玻璃幕墙设计,你看图纸上这一片玻璃幕墙全部挂在梁和柱子的外面。别看图纸上线条简单,但我们从来没做过,真的不知道怎么做!此前的设计基本上都是排窗。当时玻璃幕墙设计有两大难点:一是玻璃怎么组成幕墙,幕墙怎么挂?我们当时从来没有设计过玻璃幕墙。这时香港投资方要求设总张乾源到香港考察怎么将玻璃作为高层建筑外围护结构的具体做法。二是我们当时更担心安全性问题,玻璃窗装在结构主体外面,掉下来怎么办?还有隔热、保温性能都不行,怎么办?张乾源去香港考察后,施工图难点问题解决了。我们初步设计做的时候全部都是梁柱平。柱子跟梁一定的模数位置留下预埋件,今后将玻璃幕墙固定焊上。这些方法都是从考察香港学习过来的。后来这部分玻璃幕墙也是香港厂家做的。我们当时只有华东机械厂是专门做门窗。”

张乾源先生回忆,带着学习玻璃幕墙技术与完成其他任务的目标,项目兴建处组织他们赴香港共同参加铝合金玻璃幕墙构件气密性和水密性实验,配合香港大学对正压、负压、风荷载作用下强度、变形实验等测试鉴定工作。在香港时,他们还对联谊大厦内部装饰设计工作加以改进,收集和整理了一份室内装饰设计的经验,拍了室内装饰幻灯片和照片。沈久忍先生也说道,他们的任务之一就是弄懂玻璃幕墙的设计及其配套的擦窗机的安装。那时香港的高层建筑的窗框上带有清洗墙面的擦窗机吊篮的滑轨,清洗者不用蜘蛛人,而屋面上沿周边要安装钢轨,以利于带有伸臂的擦窗机环行,并配备不用时的停靠站。而联谊大厦的屋面上设备众多,铺设轨道几近无望,结构设计面临取消擦窗机的可能。“港商直接来沪和我共议解决办法,我们设法在女儿墙边设高架支座,使轨道让开屋面冷却塔等设备,港方很感激。日前,我回访过联谊大厦的物业管理李经理,他说顺利使用十多年后,因设备锈蚀严重才停止使用。”也正是中国智慧、上海速度

联谊大厦体现了“多快好省”的特点。张乾源先生提到了四点:“第一,设计周期短。整个大厦扩初设计及施工图设计实际时间仅为一个月及三个月,在中央领导邓小平主任(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视察上海时明确,‘联谊’必须在1985年前完成,并成为上海两幢高层建筑之一。设计人员在听到上级决定后,当即将绘图桌搬到现场,使设计进度大大提前,结构施工工期也缩短为9个月,装饰工期为5个月。整个工程从打第一根桩到全部建成,仅用了14个月,创造了3天建造1层的上海速度。在(25年后的)20098月这个速度依旧是第一。第二,投产早、多创外汇。联谊大厦于19855月正式开业,为国家多创了外汇收入,光提前22个月开业这一点,就多创外汇共500万美金。而其工程造价只有500美元/ 平方米,相比北京中信大楼的造价800美元/ 平方米,真正做到了又好、又快、又省。第三,设计经济合理,博得国外专家同行的赞扬。大厦建筑平面紧凑合理,深得著名建筑师王董的好评。戴尔·开勒等专家以及日本著名建筑公司大林组株式会社的同行们均认为结构技术先进,造价节省,肯定我们运用的新规范和方法。据说海外杂志称‘联谊’为‘我国自行设计的现代化大楼’争了光,他们对我们能自行设计感到惊奇,赞叹不已。第四,影响深远,意义重大。联谊大厦受到(当时)中央和市府领导——李先念主席、赵紫阳总理、王兆国书记、张劲夫国务委员以及外经部郑拓树部长等人的好评。他们认为:利用外商资金,国内(时称)自行设计,自行管理,自行施工,适合国情节约和争创了外汇,培养了技术力量,满足了进度,适应外商对办公楼的使用要求和使用习惯。这条路走对了。”

结构设计与层高被严格控制都是经济性的考虑,沈久忍先生回忆,联谊大厦是近百米的高层,可以说突破了上海高度。柱距尺寸上与结构计算有关,当时考虑的出发点是从抗震的角度,实际上结构算下来最大跨度是9米,所以建筑都是按照9米的间距在设计。在他的印象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就是电梯井核心筒的设计。结构是框架核心筒结构,主梁必须撑在核心筒上,而且主梁在一个跨度里面有密肋楼盖来降低高度,提高室内的空间。全部梁要对着核心筒,所以整个建筑是抗震的,非常合理。同时,为保证办公层净高,他们的结构设计尽量选择稀柱、现浇密肋楼盖,以减少占用空间。设备专业也必须把有效高度让给出租的办公空间,暖通风管和设备管线高度要求必须在走道和竖井里解决,办公空间全部采用侧面送风,空调风管只能在走廊里走,所以走道净空只有2米多一点,室内净高基本上都保持在2.5米。做到这样已经非常不容易了,投资少,出租面积大,最后柱网间距达到9米,撑足地皮。容积率很高,当然这是项目地块特殊性决定的。最终标准办公层达到1500平方米。地下室1层,裙房有3层(含夹层1层),标准办公25层,共计30层(屋顶机房算1层)。

联谊大厦建筑平面紧凑合理。运用“无柱空间”设计手法——主楼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框筒结构,周边为稀柱框架,使近3万平方米的大厦仅用14根柱及内筒组成,这在上海是首次尝试,也是加快施工的关键之一,同时满足了楼层整租和分租的不同出租要求。实践证明,无柱空间深受外商欢迎。采用半地下室可以有采光,地下室安置为空调机房和锅炉房,电梯间采用新式的剪刀式防火楼梯,为项目节省大量面积。

当国门徐徐打开⋯⋯

联谊大厦的消防设计在当时并没有专门的消防规范,寿家兴先生(项目强电施工图设计、绘图、校对)说是做了联谊大厦的项目以后才有规范的,“当时都没有做过高层建筑的消防系统,消防系统设计跟我合作的只有吕燕生(联谊大厦强电专业消防系统的主要设计人)。就靠香港投资方提供的消防疏散要求结合厂家的产品设备参数做设计,当时记录有笔记。消防系统都是最后做的,有两线制、多线制之分。我们这个消防系统用的多线制。两线制最好,好处是都共用两根线,就是系统越做越简单了。当时没有桥架,线路通过母线槽来解决。母线槽就像干线,再往外分支线,和桥架其实有相似的地方”。

潘德琦先生(项目给排水施工图组长)也说:“当时没有高层建筑的消防设计规范,我们参考了国外规范并与业主及消防部门协调。第一次在高层办公大楼里设置喷淋系统,在办公室、走道等公共场所均布置了进口的喷头,起到了灭火作用。在不能用水灭火的场合,第一次采用气体灭火装置。联谊大厦项目地皮紧张,但是不好拆周围房子。上海整个外滩地区的(雨水下水)泵站就在项目旁边,连接黄浦江。联谊大厦设计要生活水泵房、消防水泵房,又要消防水池。在避难层(技术层)和屋顶做水箱,这样就分两路,消防分区里供水高压太高,分一区、二区。虽然联谊大厦场地局促,但是没有做消防水双环网,在地下一层设计了生活及消防合建的水池。当时做设计非常难,一没钱,二没地。要用一块面积,甲方舍不得,逼着我们创新。当时也是因为联谊大厦采用的水泵太大,建筑内放不下,了解到有国外进口的、双出口的消防泵,双口双压,可以省两个泵,还可以同时供上区和下区。那时候国内还没有,但是后来也没用这种进口的消防泵。”

为了更好地做设计,设计团队一起去香港考察,寿家兴先生感叹,这次考察的收获与体会颇多,开阔了眼界。“例如母线槽竖向一段的供电量能够供应多少层为宜?知识和经验都是学习来的,因为以前设计里没有这样的先例。刚刚改革开放,香港作为一个跟外部世界连接的跳板,那时候的设备都需要到香港和国外采购。法国的电器品牌——施耐德就是通过香港出口产品到中国来的。大部分咱们做不了的都得进口,像变压器、冷冻机组、消防报警喷淋系统等。我们在香港了解国外设备的性能,回来后结合国情来做设计。比如当时我根据各工种提供电力设备的用电量,如电梯、楼层办公照明、办公用电的估算、装修用电的估算等,联谊大厦选用两台800kVA的变压器,还有两台1500kVA的变压器,与主楼连为一体的过街连廊架空层上放置变电所,连廊下面是场地的车行通道。我们采用阻燃的变压器叫六氟化硫(SF6)气体绝缘变压器,所以变电所才能和大楼设计在一起。这种变压器当时国内没有生产厂家,都要进口。变电所第一次上楼,虽然仅是二层,但是也要考虑检修、更换等需求,预先在楼板上留洞,变压器可拆下的最大部件作为留洞大小的依据。联谊大厦的冷冻机放在地下室,要考虑未来冷冻机组可拆卸部件怎么往上提。后来我们做陆家嘴的工商银行和浦发银行。36层的建筑,变压器上到三十多层,为了要更接近空调机组这一用电大户,一旦出故障,还要考虑运下来的可能。

联谊大厦建成不久后,曾发生过一次火灾,大厦8层失火,火灾报警系统与水喷淋系统发挥作用将火扑灭了,这证明了设计的成功。有关这次火灾的信息也被记录下来:“1986 年冬,时任新华社社长的穆青,在一天夜里给公安部打来电话,意思是该年12月下旬,位于上海市南京路的联谊大厦发生了一起火灾。但由于大厦安装有自动报警与自动灭火系统,初起之火很快被控制了,未造成太大的损失。”

联谊大厦的位置得天独厚,处于历史积淀丰厚的外滩风貌区。登顶远眺,玉带般的黄浦江逶迤而过,摩天高楼争奇斗妍的陆家嘴如半岛状突兀地展开,景色雄浑。

自竣工营业以来,吸引了花旗银行、ABB公司、三洋电机、新鸿基、法国达飞轮船有限公司等众多世界知名金融、贸易机构入驻,是当年上海滩为数不多的高级白领集中的场所,“到联谊大厦上班”,曾经是许多年轻人梦寐以求的理想。

虽然,联谊大厦在上海高度“老大”的位置上只坐了两年,1987年上海电信大楼以123.4米的高度成为上海滩“新高”,但它在上海高层建筑发展历史中的意义和影响,不可忘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