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资讯 > 中国楼市,根本学不了新加坡

中国楼市,根本学不了新加坡

发布时间: 2023-11-07   点击次数: 496次   来源:苏苏房东说   作者:汇亚大厦网站小编整理

 

基本上,大家这两个礼拜,都已从网络上,看到许多关于新房改的一个很粗略的评论观点,也就是认为:

我们国家的楼市,正在摈弃万恶的香港模式,掉头去学新加坡...

厚礼蟹~ 简直大错特错。

新加坡楼市是怎样个模式,目前是什么处境?你们真的明白么?

但凡大家稍微多了解一下,并开动脑筋思考,都能得出一个理所应当的结论:

我们压根没法照抄新加坡。

01.

新加坡为什么搞租屋

新加坡搞租屋和私宅双轨制,其实原本就不是为了救楼市,也不是为了遏止炒房,而是为了治理国乱。

这套操作,离不开一重要人物的贡献,

新加坡开国总理:李光耀

(祖籍中国广东的李总理,于2015年逝世,今年刚好是100年诞辰)

1960年代的新加坡,前脚殖民者英国刚跑路,后脚被马来西亚嫌弃,从联邦除名,从此被迫独立。

媒体曾公开过一份映像,当新加坡被票出马来西亚时,李光耀联想到弱小的新加坡,国土面积仅弹丸之地,四周皆是强敌,连居民供淡水问题都没的着落,难过到掉泪。

新加坡那时正处于多宗教,政局动乱、社会秩序混乱、高失业率,基础设施摇摇欲坠的状态。

乱象背后源头直指一座难移的大山:

老百姓住房矛盾巨大。

建国后的新加坡,是地球上最大的贫民窟人口之一,70%的人口居住在简陋房屋内,殖民地时期因划分了各族居住地,还埋下了各民族之间矛盾,老百姓对国家毫无认同感。

李光耀认为,「只有当国民在这片土地上,拥有自己的房子,才会觉得这个社会和国家,有他们一份,值得他们去捍卫。否则,老百姓迟早会得出一个结论,国家捍卫的其实是有钱人的财产。」

也就是所谓的,「有恒产者,有恒心」

因此新加坡在60年代,推行了几项重大国策:

1、出台《土地征用法》,明确记载:国家为了给人民建造公共租房,有权征用任何一片土地,进行城市翻新。(确保低价从私人手中收回土地路径)

2、推行中央公积金政策,不养懒汉,强制将个人收入一部分存起来,公司也缴纳一部分,而且比例不低。(是不是很眼熟,没错,我国90年代后的住房公积金制度源头,参考的就是新加坡)

3、成立建屋发展局,俗称HBD,政府直接下场指导土地价格,创造大量的经济适用房(租屋),并供给给低下收入人群排队申请。

这个百年规划的结局,我们如今都看到了。

1980年代后,新加坡人民购买租屋,占整体房屋的比例,一直持续稳定在70~80%,目前新加坡房地产市场,由8成组屋和2成商品私宅组成。

由于对土地规划管理极其严谨,地铁站、商场、学校、图书馆、公园等资源,与房屋的关系极其和谐,大都在步行10分钟的距离内,

新加坡如此一步步,从英国房屋委员会报告中,世界上最糟糕的贫民窟,转变为名副其实的花园城市。

02.

新加坡组屋的阳面与阴面

大部分新加坡组屋,都以密集度很高的形态出现,户均面积小,

没有物业安保,没有封闭小区环境,房子也不带阳台,

更没有私宅小区的配套健身房/游泳池,

因为产权所有方是政府,所以限制颇多,比如基本不允许硬装改动(连添一个插座都不可以),装修都要报备打申请,

但毫无疑问,组屋在价格竞争力上,是碾压级的存在,

新加坡公民申请组屋的条件,只要满足收入线1.4W新币/月以下(2019年最新划线,相当于人民币7/月,大部分中产都满足)

新加坡组屋的价格,差不多是商品房均价的1/3~1/5,一套新上市的三室房(相当于国内两房),折合人民币200多万,便宜到不要钱;

新加坡新组屋的平均房价收入比,在4.8左右,也就是年轻人工作5年收入就够买得起一套房;

当然,新加坡组屋,也存在很多制度上的隐患:

组屋产权99年制度:

由于新加坡组屋的实际产权所有者是新加坡建屋居(HBD),按规定,99年到期之后,房子就要归还给建屋局,

这意味着:组屋和商品私宅不一样,不能永世传宗接代。

即便房东转售二手组屋,实际上被转售的,也只是该房屋的剩余使用年限。

因此也有人质疑,新加坡老百姓看似购买租屋,实际等于向政府租了99年的房。(我国由于没有大规模双轨制,因此虽有70年产权约定,老百姓更倾向相信未来国家会继续把使用年限续上)

房东转售组屋时大赚特赚

根据政策,拥有组屋的房东,住满最低居住年限5年后(MOP),可将房屋转售到市场上售卖,主要对象,是等不起申请组屋要排队多年,或者对地段稀缺性有要求的购房者。

显然,地理位置更核心,建造面貌更好的租屋,套利空间更大,

更别说,同一组屋小区内,认购采用的是摇号制度,是买入1楼的房子,还是高层,是哪个楼栋,都不可选,全看运气。

这并不能称得上公平。

据调查,平均每任房东,出售组屋,可以净赚几十万新币,折合人民币100~200+,近几年,随着房价租金大涨,百万新币组屋成交案例越来越多,甚至还有房东套利400万的;

曾发生真实故事,某顺义组屋房东(新加坡北部),购入一套组屋8年后出售,但房屋竟然是毛坯状,未曾入住,最后这套房子被住建局直接罚没充公(不满足最低居住年限要求)。

到底是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到底算保障人民基本生存还是鼓励投机和套现,其实就差一个窗户纸捅破的距离。

这些问题如果放到 聪明的国人这里,绝对是个大麻烦。

03.

我们的楼市,不可能无缝切换至新加坡模式

因为两国的底子根本不一样,所谓船大难调头。

新加坡国土面积,只有上海的1/9

人口仅560万,只有上海的1/5

人均GDP超过8万美元,比美国还高,

(我国人均GDP也为8....人民币)

从建国之初起,新加坡就压根没有土地财政这个东西,

政府税收里,40%为所得税,背靠全体高薪收入国民。

相反的,别说赚钱了,新加坡政府历年来,为了居者有其屋计划,

一直在倒贴钱。

2022/2023年新加坡财报显示,新加坡政府的财政赤字,达到53.8亿新币的历史新高,

其中,组屋项目的赤字,就高达46.8亿新币,占比85%

反观我们这边,其实是倒过来的,

尤其在中央地方分税制改革后,土地财政才是地方收入的大头。

在我们国家,商品房面积占到总房屋面积,是多少?

80%... 和新加坡,也是反过来的,

新加坡总房屋套数约140万套,其中不限价的商品房只有30万套,剩下110万套都是限价的组屋,

而中国,大约有6亿套住宅,翻人家400多倍。

我国老百姓的绝大部分的资产,全在房子里,

不论是市区还是郊区,新房还是老破小...

如此庞大的存量房市场,外加现在库存在建商品房,开发商的土地储备、各城市地方还打算往外卖的土地储备,未来能留给成片保障房的空间,还能有多大呢?

如果面向低收入群体,全面供给保障房,那么多出来的商品房,又该卖给谁呢?

更何况,目前我们目前的化债之路,才走到将将一半。。

总而言之,未来咱们的新房改,还有相当漫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重大困难要克服,

喊口号式的解读,还是免免了吧。

放在我们面前的问题,其实很实际,

想学新加坡可以,甚至想学香港的居屋、公屋,都可以,

不过,钱从哪来 ?难道从你我的口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