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楼迷 > 京沪办公楼网 > 申航大厦 > 新闻资讯 > 集中供冷,在商务楼宇里有多大的可行性?

集中供冷,在商务楼宇里有多大的可行性?

发布时间: 2023-08-02   点击次数: 135次   来源:商办互联    作者:小葛

 

过去两个月的时间里,北京时常因为40度的高温天气冲上热搜,重庆、江苏等全国各地也接连发布高温红色预警。在这样的天气下,空调成为室内空间的“必备良药”,在此之上,为了更好地降低温度、减少能耗,关于集中供冷技术的应用再次引发了大家的探讨。

什么是集中供冷?

身处北方,相信大家对于集中供暖的概念都不陌生。与之相似,集中供冷的原理就是在冷站调节水温后,以管道输送冷水到用户端来制冷。实际上,集中供冷技术并不是近些年才提出的设想,早在2004年,集中供冷技术就已经在北京中关村西区、广州大学城实现应用。虽然我国对于集中供冷技术的探索尚处在起步阶段,但在实际应用中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成功案例出现。

集中供冷拥有哪些优势?

目前将集中供冷技术投入使用的项目很多采用的都是“冰蓄冷”技术,即夜间用电低谷制冷,将建筑物空调所需冷量以冰的形式储存起来,到了白天用电高峰,把制冷主机关掉,靠融冰来供冷降温,再通过二次泵送到用户侧,实现夏季用电的“移峰填谷”。

济南CBD片区的集中供冷,还在此基础上采用了冷暖同供网技术,即冬天的供暖与夏天的供冷采用同一套管网系统,不仅将现有的资源进行合理利用,还在最大程度上节省了空间资源与重复建设成本。因此,站在环保的角度,集中供冷十分利于节能、减排。

集中供冷的普及存在一定的制约性

虽然集中供冷在节能、减排方面有着不错的表现,但对于集中供冷,来自专家和市场的质疑声音也并非少数。同济大学教授龙惟定认为,国内外对集中供冷适合的场合有一些指标要求,一是建筑密度高;二是对空调供冷需求密度大,常年需要稳定供冷;三是建筑群中拥有不同功能的建筑,用能时间不同,可以将负荷拉平;四是周边最好有自然资源(如辅助冷热源的海洋水等)可以利用。很多市场人士也认为,未来集中供冷的推广程度还有待商榷。

在大家并不看好的住房市场中,国内也有一些小区正在使用集中供冷,但前期投入比传统空调系统造价高出几倍,分摊到业主身上的能源费也相对更高。除此之外,输冷管道相比于供热管道而言在保温密封程度方面的要求更高,冷气管道的保温材料稍有缝隙就会在冷气管道外表产生冷凝水、结霜,造成能源消耗。

武汉市首座独立建设的大型区域分布式能源站一一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启动区能源站已完成设备调试,将来可为103万平方米建筑集中供暖供冷

夏季供冷要将水温降低,主要靠离心制冷机。这个离心制冷机,制冷效率约为普通空调的2倍之多,每小时可将380吨自来水降温到5°C,站内一共有4台这样的设备

机组不断循环房间内的空气,使空气通过冷水盘管后被冷却,吹出凉风达到降温效果。能源站的供冷效果与普通空调相当,用户可以根据自身需求自主调节室内温度高低。

我家这里集中供冷供暖好多年了,能源费贵的要命(且能源公司年年说自己亏损涨价),而且很多走水管道,地下车库动不动往下滴冷凝水(包了保温棉也没用),滴在车上,车漆都损伤,庆幸家里装了地暖,也就夏天用用,冬天能源费比地暖还贵。

物业行当表示民用装这个简直自寻死路这玩意的能耗不低,而且,每年都要两季保养,时间越久故障率越高,主机故障率攀升,机体喘振,循环管道老化漏水,换一台都特么几百万,我这用了11年的麦克维尔一台空调主机离心机轴抱死,机体漏水。拆回原厂维修费用110万。搞的人都麻了。

集中供冷只是一种手段

节能减排才是长久目标

楼宇建筑,尤其是写字楼,一直以来在国民经济发展当中都起到重要的作用,但在此过程中也产生了大量的碳排放。面对能源短缺、能源利用率低、能源结构不平衡、环境污染严重的问题,我国提出推动实现2030碳达峰、2060碳中和”目标,并出台《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对楼宇建筑进行严格要求。

随着近些年我国科技成果的转化落地以及对于清洁能源领域的持续探索,商办行业都在积极贯彻落实国家的各项要求。在这一过程中,楼宇项目与服务商携手共进,从照明、通风、节水、空调、电梯等方面入手,在智慧运营平台的辅助下、利用再生能源,不断减少碳排放、增加碳吸收,实现碳抵消。

回归集中供冷这项技术,一方面,集中供冷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更好的帮助楼宇实现节能减排,但对于楼宇的运营者而言,是否选择集中供冷还是要三思而后行,结合自己楼宇的实际情况进行客观分析。另一方面,集中供冷技术目前在一些方面还存在着客观的问题,但随着技术的发展,相信未来集中供冷技术将更好的适用于商务楼宇,成为实现“双碳”目标的又一助力。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