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24-02-15 点击次数: 347次 来源:临港浦江国际科技城写字楼招商中心 作者:高楼网小编整理
2017年上海禹创工程顾问有限公司开始参与上海临港浦江国际科技城的数字化建设和运营,当时BIM技术的推广还处于试点阶段,我们与临港集团开始了创新示范。
1
基于BIM的浦江运维管理平台1.0版
上海临港浦江国际科技城总规划面积10.7平方公里,园区滚动开发的总建筑体量高达460万平方米。
2017年我们介入这个项目的时候,有的地块已竣工并投入使用,有的地块还在建设中,还有一些在规划中。我们与临港集团共同策划了园区数字化建设与运营的标准化体系,对于已竣工项目我们运用了逆向建模的技术,并投入了巨大的时间精力,为园区梳理了可视化资产台账,对接了设施设备的物联网数据,形成了基于BIM的运维管理平台,前后投入了近2年时间,于2018年底成功上线了“浦江BIM运维平台1.0版”。
我们以浦江国际科技城一、二、三期的BIM的竣工运维模型为基础,将园区物业日常的维养工作互联网化和可视化。并将IOT物联网设备、BA机电设备、门禁、安防监控,停车设备与物业管理流程中的设备设施资产管理、空间管理、人员管理等多角度的系统及管理需求进行一体化整合,使多系统在同一平台进行呈现,最终建设目标为对园区所有建筑各专业子系统及设备的集成统一可视化管理。
2
浦江国际科技城三期运维管理平台
浦江国际科技城三期运维平台,是基于BIM结合物联网技术以及物业管理流程的综合性运维平台,成功解决建设阶段与运维阶段数据传递难、保存难与查询难的问题。
平台的基础是BIM模型,模型的质量决定后期运维平台的运用深度。工程师们将业主提供的CAD图纸导入建模软件后进行模型创建,模型完成后,必须将模型与现场核对并修改后才能满足运维需求。BIM模型让园区管理人员不再为图纸不全、资料遗失而烦恼。通过运维平台,园区管理人员可漫游进入浦江国际科技城,在场景中随意浏览建筑信息。
集成停车子系统,园区管理人员可通过BIM运维平台实时查看园区停车情况、收费情况并快速定位出入口车辆信息。
集成门禁子系统,可查看门禁报警信息,可通过BIM模型快速定位报警位置,查看历史人员出入记录,和周边视频画面。
安防监控与BIM可视化结合,快速定位摄像机位置及监控画面,当画面出现异常时,可将信息通过工单的方式,派发到相关巡查人员的手机APP,委派其现场核验。园区管理人员接收到工单时,现场确认并记录有关内容和现场拍照进行反馈处理,最后交由工程部经理进行确认验收。
通过与物业公司的设备台账对接,可快速定位设备在建筑区域内的位置信息、厂商信息、设备照片等详细信息,也可查看到BA系统中风机、水泵等设备的实时运行状态,故障状态等。
物业工程部制定维修保养计划,在接近保养前,系统自动生成保养单给予负责人,园区管理人员在平台中发起设备维修单,指定责任人后发送给移动端执行并反馈。
基于BIM的运维管理平台已经在临港浦江国际科技城成功实施了近三年。全生命周期的BIM应用效益为项目的建设方和运营方带来了可观的价值体现。
3
建筑数字化应用的探索与创新
我们在不断更新的道路上探索出了一个数字化开端,也在后续的滚动开发项目中以数字化的标准体系建立,对在建和规划中的项目进行了统一建模、协同、上线、运营。经过我们与园区几年的共同陪伴成长,我们从园区建设方、运营方、物业管理方、入驻园区的企业各方积累了很多的智慧化场景需求,今年年底我们计划在既有平台上进行迭代,实现2.0版本,希望能够为各方提供更高的价值。
在整个项目过程中,我们也探索应用了一些关键技术:比如,为了提高建模效率和数据搜集效率,我们创新应用了RPA技术——我们称之为“数字化员工”,他能24小时不间断为我们工作;我们还通过对项目建设期和运维期的各类信息的集成,创新应用了“AI+大数据”技术,通过提供的算法模型,实现了园区能耗、安全、成本等方面的深度分析。
因此,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我们提炼出了“咨询+平台”的建筑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家的服务模式。同时,我们也搭建了“纵向解耦(打通传统烟囱式的数据孤岛)、横向整合(对接整合多个系统数据)、集中部署(发挥数据中台的数据治理枢纽作用)、系统联动(实现多个系统协同运作)”适合于园区的平台架构。
事实证明,通过临港浦江国际科技城数字化管家的实践,我们在建设阶段提供了基于BIM的动态图档云服务、实现了项目建设期数据完整性和准确性的信息沉淀,完成了近130万平方米的建筑资产数字化,并利用BIM发现并解决了1000多个图纸设计问题、节约建设成本超过1000万元;在运维阶段,实现了园区资产设施设备运行效率、空间利用效率和用户满意度的提升,同时降低了能耗,减少了运营人员。
通过在上海临港浦江国际科技城项目上近三年不断地实践与总结,我们将智慧园区建设运营分为三个步骤:
01
应用BIM技术实现建筑资产的数字化;
02
通过数字孪生平台的搭建实现全要素数字场景整合,实现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广泛链接、实时响应;
03
通过海量数据的智能分析,不断挖掘新的需求和应用场景,逐步实现从“智慧建筑到智慧园区”的全场景智慧应用,助力实现园区数字化到城市数字化转型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