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资讯 > 业委会缺位改善模式大起底,打通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丨物业研究

业委会缺位改善模式大起底,打通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丨物业研究

发布时间: 2023-12-15   点击次数: 364次   来源:业委会缺位改善模式大起底,打通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丨物业研究   作者:上海浦发银行大厦官网小编整理

 

提起业委会,总伴随着“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感慨,成立流程繁琐、周期较长、缺少筹备发起人和候选人、较难获取业主支持等等都是成立业委会路上的“绊脚石”,在社区运营中能够长治久安的业委会则更加凤毛麟角。为了保障住宅小区的正常运作,各地区不断完善制度,社会不断探索创新以改善业委会的缺位。

01

社区要成立业委会

为什么就这么难?

业委会作为社区自治组织,是社会组织生活的一个必须品,却在居民的生活里长期缺位。据统计,全国各地小区业委会成立的比例能达到30%已经是比较高的城市,不少城市成立比例在10-20%之间,甚至个位数的城市也不在少数。

多数城市社区多年来致力于建立业主委员会,但其成立流程繁琐且周期较长,短则半年,长则一两年,使得社区有心无力。牵头发起,成立筹备组,筹备业主大会,召开业主大会,街道办备案,每一阶段都有或多或少的困难阻碍着社区业委会的孵化。

比如在发起阶段,不少社区只有在社区激化矛盾时才会组建业委会,尤其对于一些新小区、空置率高的小区、业主不经常居住的小区来说,大都没有动力成立业委会,或因此会产生缺少发起人、业主对发起人缺乏信任的情况。此外,也可能存在业主对业委会职能缺乏理解、业主对业委会职责作用及期望值不同的因素,导致从牵头发起阶段就难以获得支持的情况。

又比如筹备业主大会期间工作组将承担大量工作,草拟、公示《业主大会议事规则》、《物业小区管理规约》;确定业主委员会候选人、组织业主选举、发放、回收、统计选票等。在社区中找出既有威望、有能力、有精力、还不求回报纯公益为大家付出的业主不易,还得保证业委会选举的公开、公平与公正,筹备工作组举步维艰。而召开业主大会时,选举业主委员会或者更换业主委员会成员,如果社区没有充分的动员、候选代表没有深厚的威望,想要召集到多数业主参与投票实属不易。

针对以上难题,有些是普遍存在的困难,有些是地区零星的阻碍,各地因城施政尽可能保障业委会的覆盖率,但仍没有解决业委会法律地位、履职规范、公民意识等问题,业委会的存续仍面临挑战,业委会成立寸步难行的情况层出不穷。

02

组建物管会补位业委会

解决发起人不足、业主信任缺失等痛点

202051日起正式实施的《北京市物业管理条例》首次明确提出,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可组建物业管理委员会。物业管理委员会作为临时机构,是业主组织的过渡形态,其目的是填补因业主委员会缺位造成的业主自我管理空白,并推动符合条件的物业管理区域成立业主大会、选举产生业主委员会。自业主委员会选举产生之日起,物业管理委员会停止履行职责。组建物业管理委员会的情况有三种:不具备成立业主大会条件;具备成立业主大会条件,但是确有困难未能成立;业主大会成立后,未能选举产生业主委员会。

相较于业委会,物管会的成立条件更加“简单”,人员构成不强制要求全部为业主,可选择居委会、村委会、业主和物业使用人代表,并由居委会代表担任主任;相比于业委会动辄半年、一年甚至更长的成立周期,物管会组建简化流程,组建路径快捷高效,效率将更高,最多20多天即可成立。

北京市创新性地提出组建具备过渡性质的物管会新规落地一年后,党建引领提升物业管理“三率”2021年阶段性任务目标,已提前完成。截至2021420日,北京全市业委会(含物管会)组建率从11.9%增加到90.1%;通过两步拆解全市业委会成立率目标,由物管会组建带动业委会组建率的提升,截至2023921日,全市业委会(物管会)组建率为97.4%,其中业委会占业委会和物管会总量的32.1%

除北京外,广州也于202010月在广州市第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四十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广州市物业管理条例》,自20211月广州新物管法首次引入物管会,三年间新成立业主组织(物管会+业委会)由此前年均不足50个跃升至500个以上。

03

党建引领、物企共治

打通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

长期以来业委会成立难的问题,很大程度上也与社区外部的居民委员会、开发商、物企的不作为甚至阻碍有关。从实践层面化解问题的基本路径在于构建多元社会支持机制,推进“红色物业”建设,大力推进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的社区居委会、业委会、物业企业“四位一体”工作机制,主要措施包括业委会组件阶段的广泛宣传、把关人选,和业委会运作阶段的党组织覆盖、自治能力培训、交叉任职、党群联席会议、评星示范等。

业委会组建阶段,社区党组织通过动员小区党员,小区党员动员业主,广泛宣传业委会成立的好处及选举办法、组建程序;与此同时社区党组织行使对业委会人选的建议权、审查权,并鼓励党员业主、离退休团干部、青联委员等团青骨干依法依规进入业委会。

业委会运作阶段,实现党组织覆盖,提高业委会中党支部或党的工作小组组建率;街道指导业委会规范运作,聘请行业或法律专家开展专题讲座,提升业委会自治能力;推动社区“两委”委员、党小组长通过法定程序进入业委会,业委会主任可以兼任“两委”委员;召开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公司三方联席会议,协调解决发现的相关问题并持续跟踪,整改销项;评定“星级红色业委会”,由市级财政给予一定金额的奖补等。

除此之外,物企也开始响应基层治理现代化国家战略,开拓基层治理的创新,聚焦党建引领的实现。绿城服务探索创新服务范式,关注社区业委会的共治生态。绿城“幸福里”用群体力量构建社区共治模式,变相“弱化”业委会功能,从服务监督者变成体系参与者。在党建引领下,以业委会为主导,以里长组织为支撑,以业主共同参与为基础,以园区服务中心为执行单位,团结多方力量,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模式。

绿城“幸福里”业委会由业委会主任(总里长)统筹,下设安全里长、品质里长、文化里长和公益里长,进而连接更多主体,发动居民报名参加每栋楼的“单元里长”,精准服务每栋楼的居民,每月召开一次由社区领导、业委会(幸福里里长)、热心业主、物业服务中心等参与的联席会议,共同解决居民关注问题。

幸福里业委会共治模式从杭州出发,如今已在全国遍地开花,覆盖30个省级行政区,196个城市,创建项目1406个,共计拥有里长总数66215人,社团总数1875个,社团成员36147人,志愿者275707人。创新的共治模式不仅惠及社区与业主,打造美好生活共同体,更有助于公司推动变革,引领价值,数据显示,“幸福里”项目续约率高达98.3%,物业费收缴率提升1.3%

小结

尽管各地因城施政尽可能保障业委会的覆盖率,但只有从根本上解决业委会面临的法律地位、履职规范、公民意识等多重制约因素,才能真正解决业委会缺位问题,保障业主的合法权益。其中,物企可以发挥何等作用,协助社区提高自治水平,互惠共赢,是企业面临的难题,亦是机遇。